教育
基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指数研究”课题组开展的2015年陕西省681份入户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外部环境特征、地区特征4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子女处于不同受教育阶段对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处于不同受教育阶段对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影响不同,当子女处于幼儿、学前班(幼儿园)、小学阶段时,会对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产生阻碍作用;当子女进入中学阶段后,会对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产生正向影响。边际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子女受教育程度每提升1个阶段,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概率增加6.11%。基于以上发现,从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保障水平、引入弹性工作制、实施就近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加强农村已婚女性职业技能培训等角度,提出提高农村家庭收入的建议。
以锚杆弹性极限承载力公式为基础,分析推导锚杆锚固长度临界值la和界面剪切刚度K1的计算表达式。通过极限承载力与锚固长度的关系曲线进一步探究锚杆合理锚固长度l'a,并结合一个具体实例对计算公式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一定锚固范围内,锚杆承载力与锚固长度为正相关关系,但当锚固长度达到临界值时,拉拔力达到最大值,其不再随锚固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界面剪切刚度、等效弹性模量、锚杆孔径与锚杆锚固长度临界值有直接关系,其中界面剪切刚度与锚固长度临界值为负相关,等效弹性模量和锚杆孔径与其为正相关;推导的理论计算公式可用于计算锚杆临界锚固长度和合理锚固长度,根据推导结果应取临界锚固长度的0.5倍作为合理锚固长度,此时锚杆能够承担较大荷载,接近极限拉拔力,可以在充分利用锚杆的条件下改善经济效益。
无摘要
自20义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扩张过程重塑了普通大学和精英大学的相对机会结构,从而影响了高等教育机制对社会分层的作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究高等教育扩张背景下的异质性收入回报及其归类机制发现,扩张前的精英主义阶段,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的收入回报无显著差别,都显著高于高中教育,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会获得更高收益,表现为“门槛式”回报;而扩张后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重点大学的收入回报显著高于非重点大学,但非重点大学与高中教育的收入回报无显著差异,此时高等教育内部分流带来的回报差异大于大学与高中两阶段之间的差异,表现为“精英维持式”回报。这种异质性收入回报表明,高等教育机会扩张带来了从大学到精英大学教育的社会归类逻辑的显著变化,进一步塑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关键词]高等教育;机会扩张;精英[作者简介]周扬,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谢宇,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教授,美重点大学;异质性回报;归类/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871一、问题的引出:“读书无用了吗?”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看,经济学的归类理论认为,
)数学伙伴学习是指学生以多个伙伴为学习共同体,基于数学学习任务,在自主探究、分享交流、思辨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伙伴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动力源、学习运行纽带、学习生成与建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从情感方面看,伙伴学习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更深度地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从认知方面看,伙伴学习能够更充分地呈现学生的多元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合性理解,推动学生的深度思维。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伙伴学习应重视其适切性和有效性,选择操作探究性学习内容,关注建构学习场域、分享共研、自主调整、多元评价等几个主要环节。(
从教学活动的内在结构要素入手,考察教学要素的文化特质对教学作为文化实践的规约,是认识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的一种基本路向。教师、学生和课程知识是教学活动实施运行的三个基本要素,分析体认这三个要素的文化特质及其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属性规约,是理解体认教学具有文化实践属性的内在理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对教学的理解与行动受其因家庭和地域来源而形成的个体文化差异以及作为成年人的群体文化特质的影响。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行动参与者,其对教学的理解与行动选择也受其因家庭和地域来源而产生的个体文化差异特质以及作为未成年的群体文化特质的制约。作为教学活动直接目的指向的课程知识,是人对世界认识的文化结晶,知识的产生及其向课程知识的转化过程亦是文化筛选的过程与行动,以其为内容的教学势必受到课程知识文化性的影响。[
当前,地方应用型艺术院校公共艺术通识课程教学存在理论指导意义不突出、培养目标不够清晰、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创新能力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公共艺术通识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公共艺术通识教育、完善实训教学体系、提高教师创新能力以及丰富教学方法。
重构农村空间进而实现空间综合价值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以湖北省马岭村为例,分析满足空间重构要求的“原初交易成本”以及村社理性在降低该交易成本中的比较制度优势发现:首先,基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多功能性,单纯依靠经济手段来实现小农土地的大规模集中难度很大,其过程中的“原初交易成本”很高,而剥离土地内涵的多重福利功能则是实现土地“资源”转换为土地“要素”的前提;其次,因土地资源所依附的社会功能多样,“原初交易成本”并不表现为可被量化的单一质性客体,而撬动村社理性,缔结结构性合约,用养老福利和就业保障等方式置换土地的社会功能,可以有效降低“原初交易成本”,将具备多种功能属性的土地资源变成纯粹的经济要素。因此,应注重发挥村社理性的制度性优势,降低“原初交易成本”,在村社规模上促进空间综合价值的实现。
无摘要
生物种质资源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目前已拥有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库等518家保藏机构,对我国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在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我国各类保种单位中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技能水平不高,对实验技术人员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审标准等,需要国家层面出台有关政策加以扶持。
目的]MC1R和Agouti基因作为动物毛色主要候选基因,在调控黑色素的合成、参与毛色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研究绵羊MC1R和Agouti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旨在探究MC1R和Agouti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绵羊毛色的关系。[方法]随机采集特定杂交模式群体中黑色和白色绵羊的颈静脉血样各30份,提取DNA,并用PCR技术扩增MC1R和Agouti基因cDNA序列,测序获得目的片段碱基序列,比对后筛选分析MC1R和Agouti基因编码区SNPs位点,用SHEsis在线软件对单碱基突变位点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受试群体中检测到的MC1R基因中有5个碱基突变位点,其中3个同义突变,2个错义突变;Agouti基因中检测到外显子4上有2个碱基突变位点,其中1个同义突变,1个错义突变。关联分析表明,Agouti基因中的2个突变位点及MC1R基因中的2个错义突变与被毛表型不相关(P>0.05),
教师的身份体验,是教师群体基于不同的时代状况和生活场景角色扮演时所引发的心理过程,这些心绪、情感等通过态度和行为倾向影响着职业认同,参与社会形象塑造。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小学教师群体的职业身份闪耀过,暗淡过,也焦虑过。与此相应,教师的身份体验也几经转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认同,到社会转型期的边缘化,再到互联网时代的道德污名。这些历程是我们思考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参照点,鉴往知来,为当下的教师研究提供历史经验。
英国早期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评价是一个融合儿童终身发展及均衡国家地区人才培养两方面目的的综合性、科学化评价体系。它特别关注儿童个体能力及素养发展的连贯性及国家课程标准与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通过介绍该评价体系的缘起、评价领域、评价指标及实施过程,可以为完善我国幼小衔接阶段评价体系建设、深化素养评价的本土实践及改进“基于证据”的评价研究方法提供借鉴。
无摘要
中国地域辽阔,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对高职生进行地域文化教育是很有价值的“铸魂工程”。基于对全国78所高职院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分析了高职院校地域文化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联合多方开发特色地域文化课程、培养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基于互联网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等解决策略。
无摘要
通过对《周易》的象、数、理研究,探索周易哲学与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内在关系,特别重点探索“易数”与“数字化”的关系。内容包括易经中6和9的意义;“天数”与《周易》中阴数、阳数;毕达哥拉斯提出的“万物皆数”“万物皆有数”与“数字化”;完满数6、28在易学中的地位与“易数”关系;周易各卦6-6循环,上经30卦,下经34卦的循环往复,“原始返终”的机理;易学中“天地之大数”“万物之数”和“大数据”;易数与“大数假设”;第四次产业革命与数字时代“易数”的哲学意义及价值;实体与数的辩证转化。
近些年,乡村卓越教师培养的政策议题在国家教育政策设计、教师政策学术话语和乡村教育实践中都备受关注。在新时代中国的社会和教育领域,城镇化的总体发展趋势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相遇。乡村振兴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卓越乡村教师角色责任更加多元。在此背景下,乡村教师应成为立足乡村的专业自主发展者,通过自身主动发展来谋求发展动力;乡村教师要成为乡村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尤其关注留守儿童发展的独特性;乡村教师需成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助力者,争做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的新乡贤。但现实中,乡村教师是嵌入在各种管理制度和组织文化约束之下的结构性存在,其思考逻辑和行为逻辑通常只能在“结构-个体”连续谱系之下做出即时性选择。结构性约束下的乡村教师在被规定发展范围之后,无法倾力于学生全面发展;他们被嵌入教育体制机制科层体系,难以摆脱社会身份认同危机;在满足诸多组织
)导生制是世界教育史上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主张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英国是导生制的发源地,导生制在英国普通教育阶段的发展经历了创立期、兴盛期、瓶颈期和创生期四个阶段。在具体实施上,普教阶段的导生制着眼于教学环节的“导生先行”、关注学习过程的“榜样引领”、实施管理过程的“层级分明”和开展评价行为的“导生参与”。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同伴协作是英国导生制蕴含的当代价值。(
课程研究范式是明晰课程研究价值取向与历史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来,我国课程研究范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西方经验借鉴到本土自觉探索的艰辛发展历程,先后出现了大教学论下的课程论“隐匿”范式、大教学论下的课程论“突围”范式、课程论研究的全面西学范式、课程论研究的社会批判范式、课程论研究的解释学范式以及课程论研究的混合设计范式。迎接新的时代挑战,课程研究范式也需顺势而为,应从“技术-控制”走向“文化-社会”建构,从“悬置-静止”走向“关系-意义”生成,从一元化的理解式建构走向本土变革式理论创生,从封闭式的方法坚守走向开放式的大数据依托,从科学化语言走向诗性化语言,以此来抒写课程研究领域自己的故事,创新中国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