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翻译学科进入快速发展期,MTI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报考人数持续增长,人才培养质量被提上重要议程。在口译人才培养各环节中,学能测试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科学、严谨的入学考试有助于甄选最具口译学习潜能的申请者,为人才培养质量把关。本文对MTI办学单位口译入学考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通过客观数据、自我评价内容的呈现以及测试内容、方式及效果的讨论与反思,旨在引起MTI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及研究者对口译学能测试的重视,加强口译学能测试多样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研究,提高口译人才培养质量。
文章基于中国养老与健康追踪调查数据,利用分层线性模型,实证考察了社区养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首先,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且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阶层差异,即农业户口、低收入和低教育水平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其次,社区养老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向相关,社区养老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在不同人群间存在异质性,农业户口和低收入的老年人从社区养老服务中获益更多。在老龄化、健康不平等的背景下,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具有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降低心理健康不平等的重要作用。最后,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社会资本培育两个方面提出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建议。
无摘要
舆论是社会的产物,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而社会治理是民主政治的内在需要,是特定的治理主体对社会实施的管理。舆论与社会治理之间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又存在着明显的区隔与冲突。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应积极建构新型的舆论与社会治理互动关系,共同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其中,社会治理者应理解并尊重舆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舆论在社会治理各阶段中的作用。舆论主体也要理性看待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提升媒介素养,多为社会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黄济教授秉承儒家仁学与诚的传统,心学双修,人格学问具有诚的气象。黄济教授的“诚”表现在其诗中。诚与诗相通,是教育性的,诗言志,表征了诚之诗性和诗心。诗感化人心,激励自我和他者的精神生成,这是诗的教育之韵。诗与诚二者通达天道人性,激发人心崇善、向善,召唤人的善思与善行,是培育自我、教导他人、改善世间(成事)的根本方式。无诚则无诗,无诗则无教,诗性、诗心与教心都以诚为本。诚是教育的构成性条件。黄济教授具有诗心,也力图实现诗性,并以诚统一诗心、诗性与教心,其人格的温柔敦厚,表征了诗教和诗育作为精神性实践的教育之诚。
无摘要
)校外学习与校内学习共生互补,这才是中小学生完整而健康的学习状态。但改革开放以来,校外学习逐渐出现的学校化、补习化、阶层化等特征,既影响到校外学习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亦导致“逃避学习”、扩大教育不平等问题,更在深层次上危及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这是由校外学习现状研究不知全貌、理论研究根浅枝疏、历史研究未能溯源、比较研究亟待整合导致的。所以,中国校外学习必须要加以变革,纳入公共服务以彰显社会主义政府担当,开展调查研究以掌握现状,深耕理论研究从而站定立场,还要借助历史研究预测未来。(
《史通》有《杂说》三卷,主旨是分类逐条批评一些史书在体裁体例、史料采撰、品藻鉴识等方面的疏误。其中《杂说下》“别传”一类,分条批评多种“别传”的记事之误。其末条文字,在考论《与苏武书》非李陵所作之后,今传《史通》的两个较早版本的结语都存在语义不全等文字错误。清代学者试图予以疏通是正,也做出了一定成绩,但因思虑不周,未能全面把握《杂说》和“别传”类的内容及行文体例,又生出其他错误,使原文仍不得通解。遵循《杂说》的主旨和体例,借鉴清人的成绩,该条结语应为“遷史缺而不载,良有以焉。《通史》编于《李传》中,斯为缪矣”。其意共有三层,一是考论《与苏武书》非李陵所做,二是肯定司马迁《史记》不收《与苏武书》的做法,三是批评梁武帝《通史》收录《与苏武书》的错误之举。三层意思不但一环紧扣一环,而且也正与该条文字所在类别、所在全篇,体例、主旨完全相合。
大数据应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浪潮,高职院校借助大数据开展教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在实际执行、操作环节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数据的作用、规避潜在风险,高职院校应采取树立教育管理的大数据观念、完善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内外协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强化制度管理等措施。
迈克尔·桑德尔对约翰·罗尔斯的契约论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质疑契约的道德力量、指出罗尔斯对原初状态的经验主义解读存在的缺陷和反驳契约主义的论证方式。实际上,上述批判难以令人信服:第一,契约论内部不存在桑德尔所谓的张力,即使这种张力存在,人们也可以用罗尔斯的“词典式序列”观念进行化解;第二,对原初状态的经验主义解读误解了罗尔斯的原初状态观念;第三,桑德尔从任何契约都应当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这一立场出发质疑罗尔斯的契约论,错置了批判的对象,只能将矛头指向“互利契约论”传统。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社会变迁和经济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扩张增加了知识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大量劳动力不得不在要求低于其教育水平的岗位上工作,过度教育现象普遍。然而,过度教育同时具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无法也不应被完全消除,只能够被调控,为实现其社会总体效应的最大化,有必要保持“适度”的过度教育。本文在搜集33个国家2002年到2014年宏观劳动力市场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众数法测量了上述国家的过度教育比率,并发现其呈现出国际趋同的态势,其稳定状态由一国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及其初始条件所决定。为此,在选取了23个衡量劳动力市场特征的关键指标后,通过面板聚类分析寻找到与中国劳动力市场特征及趋势相似的12个国家,计算出中国过度教育的适度范围约为9%到26%。对比发现,中国总体的过度教育比率处于适度范围,但城镇过度教育的比率则已超过了这一范围,需通过教育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引导过度教育的理性回归。
无摘要
随着国家社会征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招标采购过程中对供应商的信用查询与业绩核实等存在着体系性的需求。通过梳理高校招标投标过程中供应商资质核实工作,对招标投标领域中大数据征信进行趋势分析,提出了在大数据征信时代,在高校政府采购领域,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供应商的资质和业绩进行核实,以实现对采购全过程供应商管理的支撑。
劳动教育是一场基于身体的幸福创造。生物性、个体性与社会性三大属性构成了身体的完整性。无论是何种身体属性的缺失,都有可能造成“身体之痛”的产生。这种痛苦,无论是身体“物化”下的情绪剥离、身体“驯化”后的自由遗失,还是被“捧杀”后的身体损伤,最终都会影响劳动教育的价值创生。要想实现劳动教育的幸福创造,就应从“身”出发。需重新厘清劳动教育的全人目的,促成身体完整属性;尊重身体发展阶段性,实现他者劳动教育的自我化;让学生养成“习惯”的身体,实现劳动教育的日常化。关键词:劳动教育;身体;幸福创造作者简介:陈斯琪(1993-),女,河南濮阳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教育是为了追求幸福的于促成幸福的产生。劳动本身就是为了创造幸福,劳创造。劳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了动教育自然就是创造幸福的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学其理论和实践必须围绕“人”而展开,劳动教育本应生具备创造幸福的能力。而幸福的创造,有两种应然当成为“身体力行”的教育,[1]身体成为劳动教育开展状态,一种是“此在”的幸福获得,一种是“历
政府购买高等教育评估服务既是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内容范畴,也是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必要路径。由于各方面的实践不够成熟,因而显现出诸多问题。文章论证了政府购买高等教育评估服务的价值意义,分析政府购买高等教育服务实践中的问题,意图从政策建议角度提出推进政府购买高等教育评估服务的策略。
当前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存在实验教学的概念和内容模糊不清、实验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轨、工艺实验教学方法有待完善、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缺乏科学评价和艺术设计实验教学资源不够完善的问题。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改革要积极建设和完善教学内容、以市场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体系、加强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以及加快教学资源系统建设。
无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