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项目化学习中国建构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培育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能力。本文基于创造性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在素养视角下理解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内涵,提出日常问题、学科问题、跨学科问题、跨领域问题的划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四类项目中重点培育学生的微C、小C,并让学生经历模拟专家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而基于我国学校现有的课程结构形成指向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项目化学习的整体框架。
运用CiteSpace分析工具对国际教师教育领域排名前八位的SSCI期刊-20002019年刊载的文献信息绘制图谱并进行分析,发现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内知识的互动、分化生成了不同的研究主题,并在演进中形成了三条关键路径,三条路径通过重要知识“拐点”沟通、连接,路径:呈“蝎形”架构。当前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不同生涯阶段的教师研究、教师教学策略研究、教师反思性实践研究、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以及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整体上,国际学者重视教师教育学科内部的知识互动与生产;我国学者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应关照研究演进内在结构与规律的价值和意义,注重弥合国内外教师教育
楚简“”之类字形学者多释为“/毄/擊”。此释可备一说,但无法说清构字理据。“”或为“撞”字异体,可以同义换读为“击/擊”。《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中的“”或可读“诟治”,意思是对君臣治政之失进行责詈。六国文字“幹”为“倝”的变形声化字;秦汉以来的“榦”字俗体字形“幹”来源于秦文字,俗体“幹”为“榦”的变形声化字。
心理扶贫是精神扶贫的基础,是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是“志智”双扶的关键环节。进行心理扶贫,有利于降低扶贫成本,防止贫困户返贫;有利于提高文化水平,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有利于打破阶层固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然而,心理扶贫,也可能存在价值观念偏差、认知缺失、负面情绪明显、精神文化贫瘠等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缺乏、社会层面的认知存在偏差、个体层面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建议将心理扶贫纳入顶层设计,建立贫困人群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引导社会正确认知贫困,鼓励多元力量参与心理扶贫;培育个体健全人格,培养贫困群体的良好心态。
本研究探讨外来工子女感知的教师正义对其学习动机的预测作用,以及学业控制感和求学无意义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泉州市某公立外来工子弟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的181名4-8年级学生参与研究,完成自我报告的教师正义、学业控制感、求学无意义感和学习动机的测量。结果表明,感知的教师程序正义和信息正义均正向预测学习动机,学业控制感在该效应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求学无意义感起部分中介作用;感知的教师分配正义对学习动机无显著预测作用,但可正向预测学业控制感并负向预测求学无意义感。因此,在公立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程序正义和信息正义既可直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通过提高学业控制感和降低求学无意义感间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探明上述心理机制的基础上,本研究根据教师正义的概念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提出促进教师正义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行动策略。
"价值引领"不仅投射文化强国建设理性自觉的实践向度,而且反映文化强国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深度融合,指谓文化强国建设价值引领的方向和程度。文化强国建设"背景域"彰显的时代诉求,关注文化建设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内生关系,聚焦文化强国建设价值引领的实践命题、内容层级和实践要求,其软实力释放的实践建构,聚合为价值引领提升文化自觉的实践过程;在现实性上,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实、文化氛围、精神标识、文化景观等"关系者",以价值引领的"目标束""理性知识-实践转换-话语建构"的"发展域",构成了文化强国建设价值引领观念涵育、思想赋意、文化阐发的"关系项"。在文化氛围价值滋养、精神标识价值浸润、文化景观价值濡染的场域中,拓展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引领,以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积累起来劳动的物化、引领内容内在灵魂的深刻诠释,构成了文化强国建设推进的实践场。
象征性政策执行是指执行主体在执行活动中,热衷于制造象征性符号,用仪式性、表现性活动代替办实事、求实效,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象征性政策执行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用政策宣传代替执行、用召开会议代替执行、用制作文件材料代替执行、用检查考核代替执行、用调查研究代替执行、用局部包装代替执行。其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政策自身缺陷、政策资源不足、执行阻力巨大、绩效评价障碍、信息沟通不畅等。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突出绩效评价的结果导向、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增强监督的威慑效果、提升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是治理象征性政策执行现象的重要举措。
在日益复杂化的当代世界,历史唯物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多维的。其中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现代化并没有使人类远离自然,而是越来越依托于自然,自然资源占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需要重新做出考量;在人的内在本性层面上,社会文明进步并没有远离人性,它的善与恶仍然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社会行为,甚至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建构和关系性建构;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国家的作用并没有弱化反而得到空前的强化,对内如何建构一种国家形式来使复杂多元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表达和实现,对外如何有效应对现代化、全球化的价值非中立性与全球治理变局;在整个人类社会文明演进过程的层面上,它到底是单线还是复线,以及如何在复杂的"-3代文明形态背景下构建自身的文明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对这些问题做出更好的解释和说明,才能展现出其生命力。
``四全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是对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趋势的精辟概括.对这一全新传播格局的解读需要以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支撑。媒介可供性是一种全新的媒介研究视角,其分为信息生产的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三个部分,其理论框架正适用于探究“四全媒体”建设中的新兴传播形态和新型传播架构的需要。在新闻产业实践中,对“四全媒体”的打造过程正是一个媒体可供性不断提升的过程,基于媒体可供性框架解读我国“四全媒体”建设实践与未来发展的可能进路,也将有助于把握媒介融合规律,发现媒介价值增长的新节点。高效的媒介融合不仅是体量上的增加,更应该是媒介可供性不断提升的自然结果。媒体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探索新技术为媒体增进可供性的进路,突破当前媒介融合困境,并借由可供性框架评估新兴媒介技术和全新媒体组织形式的发展潜力,从而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无摘要
“任务群”标志性内涵和操作性内涵至今尚未得到精准权威的界定。任务群式教学已经呈现内容泛化与专业淡化,重整体轻局部、重宏观轻微观、重综合轻分析的倾向。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偏爱整体性、综合性、模糊性的思维有一定关系。“任务群”的有效落实,应该渗透“小语文”的科学理念:群文阅读应“群”“己”并重,忌有“群”无“己”;整本书阅读应“整”“己”结合,忌有“整”无“己”。
探究式交谈是一种重要的课堂话语互动形式,在其中,互动伙伴批判而又建构性地参与彼此的观点,为共同思考提供说明和建议,试图通过话语互动追求更加理智的合意。课堂话语分析可以通过实证分析追踪实时发生的话语互动和学习过程,追踪参与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推理建立在他人的推理之上的。基于对实践中的师生和生生探究式交谈的话语分析,本研究揭示:探究式交谈展现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构建了合作型师生、生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理解。同时研究也进一步指出,需要构建基于探究式交谈的课堂话语互动,提升学生的探究式交谈能力,构建适切的课堂话语互动基本规则。
充分利用鲁尔三通气流流向的可控性、注射器功能的多样性,分别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某些有毒气体(如氯气、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硫)的制备与性质实验、“铝三角”中物质间相互转化实验、含氮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异常现象的探究实验等内容进行整合和一体化设计,不仅可以消除教材实验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所导致的学生认知困难,还可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新媒体时代大学形象塑造面临着多元文化的竞争性挑战、新媒体传播特征带来的冲击以及大学在自身形象塑造工作中主体意识不足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大学应开展增强文化自信,延续优良传统的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打造多渠道的大学形象展示平台;增强主体意识,以改革顶层设计践行服务意识,凸显社会责任感。
无摘要
随着日本国内产业界研发需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传统大学评价的弊端逐渐暴露。21世纪,日本政府大力导入大学认证评价制度,由文部科学省认证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发认证标准并自主实施。大学认证评价有利于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政府宏观教育政策目标实现、鞭策大学开展变革并产生实效。当前评价机构加强合作交流,评价标准兼具共性与个性,反馈机制不断丰富和强化。然而,如何确保评价公信力和参与热情、激励大学自主变革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党项拓跋氏在唐五代宋初先后经历过李唐赐姓、赵宋赐姓和元昊改姓。李唐时期,拓跋氏内附后因功被赐国姓,积极与汉人通婚并学习汉文化,逐渐由游牧者转变为地方藩镇,在唐末五代发展壮大。宋廷为笼络拓跋氏而给予赐姓之恩,以继迁为代表的拓跋氏因此具有双重身份:团结部众和联络豪右时,以李氏自称;与宋朝交好以缓和关系时,用赵氏身份。元昊出于建国自立的目的,弃用李氏、赵氏而改姓嵬名氏,并积极地以语言文字和价值观念等为纽带构建共同体。整体而言,拓跋氏的身份虽屡有变化,但始终借鉴吸收唐宋王朝的统治经验和文化因子,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德育工作,教师要避免灌输式教学,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章分析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指出提高初中德育工作实效性要从家庭教育方面改变,从学校教育方面改变,从社会教育方面改变。
无摘要
目的掌握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安庆市石化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利用Excel,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报的1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结果147例ADR报告中,A型不良反应有140例,占95.24%,B型不良反应有7例,占4.76%,无C型不良反应。60岁以上老年病人所占比例最高,为41.50%;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所占比例最高,为81.63%;涉及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物所占比例最高,为49.6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为42.18%;上报科室以呼吸内科最多,为38.78%;上报人以临床医师最多,为75.51%。结论ADR的发生不可完全避免,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因不合理用药导致的A型不良反应(有140例,占95.24%)却占有重要比例。要提升药师的药学服务能力,促进药学监测工作的开展,才能确保病人用药安全,做到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