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目的 探讨反义寡核苷酸(ASOs)下调微小RNA-21(miR-21)表达的效果及其对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裸鼠皮下种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常规建立人HCT116结肠癌裸鼠肿瘤模型,肿瘤局部分别注射p-miR-21-ASOs质粒和p-Cont质粒(100微克/只),并观察肿瘤生长变化。HE染色法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Ki-67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1成熟体及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CDK3、CDK4及CDK6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总Akt、ERK1/2、p-Akt、p-ERK1/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p-Cont组相比,p-miR-21-ASOs组肿瘤生长显著受到抑制(P<0.05);肿瘤细胞大面积坏死、Ki-67表达显著减少(P=0.0074);miR-21和CDK2、CDK3、CDK4及CDK6的表达均显著下调(均P<0.05);肿瘤组织中p-Akt和p-ERK1/2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 ASOs下调miR-21表达可以显著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体内生长。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应激性溃疡新生儿6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奥美拉唑0.6mg/kg胃管注入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奥美拉唑2mg/kg持续24h微泵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止血时间、胃肠喂养开始时间、pH值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止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喂养开始时间≤24h的患儿比例高于对照组,喂养开始时间≥72h的患儿比例显著pH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恶心、低于对照组(P<0.05),呕吐、便秘、皮疹等不良反应,且肝肾功但微泵静脉滴能未受明显影响。结论:2mg/kg奥美拉唑持续24h微泵静脉滴注与0.6mg/kg胃管注入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相当,注可显著提高患儿的pH值,缩短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止血时间和胃肠喂养开始时间,且安全性高。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依据文献考证及临床体会,阐述侯氏黑散的方证思考。认为其适用于邪中而正虚,表现为气血不足而肝阳上亢、风热上扰证候的患者,可祛风平肝与益气养血兼顾,而使大风得息,气血充盈,其病自愈。应用指征为原发或继发性高血压见头昏、头晕、头痛、失眠、心胸腹部恶风寒、肢体沉重无力等症;此类患者性情相对急躁。并举验案6则。
无摘要
肝癌的中医药防治体系在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已见雏形。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分别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与现代医学肝癌的三级预防有异曲同工之妙。肝癌未病先防即肝癌癌前病变阶段,防其癌变,以扶正补脾为重;既病防变即确诊肝癌阶段,尽早择方治疗,防其加重转移;瘥后防复即肝癌缓解阶段,补虚防其复发。深入研究《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及方药,将其应用于肝癌的三级预防,对肝癌的临床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预防和控制;中医药疗法;治未病
无摘要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味对肝胃气滞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的影响。方法: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的73例肝胃气滞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有4例患者脱落,最终纳入治疗组34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予胃复春片口服,治疗组予中药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主要症状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胃黏膜萎缩、IM、Dys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味能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对于延缓和逆转胃黏膜萎缩、IM、Dys有着一定的疗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糖尿病胃轻瘫(DGP)已成为影响糖尿病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常见并发症。中医药根据辨证论治,采用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常可取得较好疗效。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学角度阐述中医对DGP的认识和治疗思路,并结合团队前期研究成果,分析DGP中医药研究存在缺少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客观的疗效评价指标和安全性评价数据等问题,最后提出DGP的研究不仅应统一诊断、辨证及疗效的评价标准,还应建立客观评价指标,注重药物安全性评价,提高临床科研水平,未来还应从多角度深入探讨中医药防治DGP的潜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