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目的 探讨清肝降浊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肝降浊颗粒高、中和低剂量组(800、400和200mg/kg),用高脂饲料喂养12周制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药,每日1次。给药周期结束,检测血清TNF-α、IL-6、ADPN、Lep质量浓度及肝组织中FFA和TG摩尔浓度。结果 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6、Lep、肝组织中FFA和TG质量浓度明显升高;血清脂联素质量浓度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为P<0.01。在给予清肝降浊颗粒颗粒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清肝降浊颗粒高、中、低3个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肝组织匀浆中TG摩尔浓度及升高血清中脂联素质量浓度(P<0.01或P<0.05);清肝降浊颗粒高、中2个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肝组织匀浆中FFA摩尔浓度及血清中TNF-α、Lep质量浓度(P<0.01或P<0.05);清肝降浊颗粒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血清中IL-6质量浓度(P<0.05)。结论 清肝降浊颗粒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TNF-α、IL-6
“土壅木郁”是脾病及肝的一种病理过程,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及由此引起的免疫反应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相关。文章通过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病理状态“土壅”的关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中医学“土壅木郁”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新的解读,并对该理论的生物学基础与科学内涵进行了补充,提示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意义,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新思路。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倩方晓燕黎飚顾建忠533000)目的:了解雌激素受体:-β基因多态性对广西壮族妇女绝经后妇女血清碱性磷酸酶和骨密度的影响,为绝经方法:对612例广西壮族绝经妇女,用超声骨质密度仪进后骨质疏松症(PMOP)早期个性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行检测其右侧足跟骨骨密度。早晨空腹采外周静脉血5ml,PCR-RFLP检测雌激素受体-β基因多态性,用试剂盒法结果:随着年龄增大,绝经早期雌激素受体:-β各基因型的血清碱测定各基因型妇女样本对应的血清碱性磷酸酶。结果性磷酸酶水平都是升高和骨密度都是降低,雌激素受体-β各基因型之间碱性磷酸酶和骨密度均无明显差别。而60岁后绝经晚期雌激素受体-βRsaI酶切的r等位基因与同一年龄组其他4个基因组比较,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升高,而骨密度明显降低;65岁后绝经晚期雌激素受体-βAluI酶切的aa等位基因与同一年龄组其他4个基因组比较,结论:雌激素受体-βRsaI酶切的r等位基因绝经妇女更易患绝经后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降低,而骨密度明显提高。结论骨质疏松症,应提前防治。而雌激素受体-βAluI酶切的aa等位基因绝经妇女不易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防治方
无摘要
目的:探讨miR-181d-5p通过与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mRNA3'UTR区相互作用,参与小鼠睾丸支持细胞TM4细胞间紧密连接损伤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网站预测miR181d-5p的靶基因为PTENmRNA,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实验在293T细胞上验证其与靶基因3'UTR区的结合;在TM4细胞上采用mimic过表达miR-181d-5p,引起PTEN蛋白表达降低,再进行p-FAK-Tyr397、p-AktThr308等相关信号分子检测以及细胞间跨膜电阻(TER)值的测定。结果:MiR-181d-5p能与PTENmRNA的3'UTR区结合,并降低其表达;在TM4细胞上过表达miR-181d-5p后,致使p-FAK-Tyr397和p-Akt-Thr308水平升高,以及TER值降低。结论:MiR-181d-5p通过与PTENmRNA3'UTR区结合降低其表达,引起p-FAK-Tyr397水平升高,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导致睾丸支持细胞间紧密连接损伤。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睡眠健康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睡眠障碍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国睡眠专业医师、技师队伍匮乏,睡眠中心分布和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这些严重制约了我国睡眠医学的发展及睡眠健康保障水平的提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睡眠医学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护士作为睡眠管理师这一职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护士经过培训成为睡眠技师的主力军。这些在睡眠医学领域的成功尝试为我国从医、教、研三方面推动护理在睡眠医学中发展提供借鉴。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编码超声()诊断帕金森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例患者TCCS52PD(组)和例健康人群(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经颞窗探查两组中脑区黑质的回声强度,并对其进行分级,计算单侧中脑区黑质强回声面积及双侧黑质强回声总面积与中脑总面积的比值(),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单侧中脑区黑质强回声面积和对的诊断效能。结果检查示组中脑区黑质出现强回),对照组中脑区黑质出现强回声例(P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TCCSPDS/M单侧中脑区黑质强回声面积()2,;对照组单侧中脑区黑质强回声面积(0.34±0.10cmS/M1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曲线分析显示,以单侧中脑区黑质强回声面t=9.85910.394P=0.000ROC=4.766,P=0.000))。2,PD组为0.17±0.05cmS/MS/MPD19为(、38.0%)%,均PD50ROC声例(4178.8%()%5±1积,敏
目的:研究白桦酸对结直肠癌HT2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用白桦酸5、10、20ms/L分别处理结直肠癌细胞HT.29.qRT.PCR检测细胞中miR.508.5p及CDCA5mRNA的表达.West.emblot检测CDCA5、增殖相关蛋白CyclinDl和p21、迁移侵袭相关蛋白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M1Tr法测定HT29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R.508-5p与CDCA5的调控关系。结果:白桦酸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HT29中miR.508.5p表达,抑制CDCA5表达,抑制HT29的侵袭、迁移和增殖,且其作用呈现显著的浓度依赖性;过表达miR一508.5p和抑制CDCA5表达均可抑制HT2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结果显示,miR.508.5p靶向负调控CDCA5的表达,抑制miR一508.5p逆转了白桦酸对HT2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结论:白桦酸通过miR.508-5p靶向CDCA5基因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白桦酸
伤医事件是医患矛盾的极端行为,除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医护人员、严惩少数犯罪人员外,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医患矛盾形成的原因,从根本上来预防和缓解中国的医患矛盾。笔者用经济学的原理阐明病人和医生的关系是主体和代理的关系,医患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从供方角度应加强医德教育,培养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保护患者的尊严、隐私、保密、自主权;从需方角度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生死观,尊重医生人格尊严,理解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影响医患信任的因素还有伦理、政治和医疗保险制度等。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通过为未来建立包容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无摘要
无摘要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对4~6岁鼾症儿童术后褪黑素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4~6岁拟行腺样体切除术的鼾症儿童2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I或Ⅱ级。通过术前、术中、术后≥d共11个相对应时间点(T1-T11)测量唾液褪黑素,测量相同时问点的光照度和患儿体温情况,记录患JL3d夜晚睡眠时长及术后疼痛评分(FLACC)、镇静躁动评分(黜ker)和康复质量评分量表-15(QoR-15),随访术前和术后28d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生活质量评价调查表(OSA-18)观察康复情况,并观察患儿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0名患儿唾液褪黑素基线值(T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早7时(T8)比术前7h(T4)降低(p(o.05),术后第2日早7时(T11)恢复,3d(T4、T8、T11)早7时的唾液褪黑素均数超过3pg/mL。测量3d相对应的褪黑素时室内光照度和患儿体表温度无差异。FLACC评分、Riker评分和QoR-i5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8d随访OSA-18评分低于术前(氏0.05)。20名患儿均无出现呼吸抑制、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高血压、低血压和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结论全身麻醉影响鼾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