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识别和分析领域技术竞争态势,对于掌握科学技术发展全貌、探索科技创新潜在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专利摘要进行文本挖掘,计算专利之间的语义相似度;采用特征分解方法提取处于重要位置的竞争性专利,构建竞争专利网络,并基于竞争专利网络展开多维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竞争性专利网络呈现碎片化特征,专利机构与国内持有人分布不均衡,申请人间的技术竞争表现为不同范围和不同的技术领域。
无摘要
本文将智能手机触屏硬件和应用软件所实现的视频流,视为一种参与造就了“后”感知模式危机及转型的计算机媒介问题,并在媒介考古学和姿势现象学的框架内为“刷视频”这种新的观看症状提供一种理解路径。为了说明触控图像机具的媒介特性,文章考察了数字触屏装置与“前电影”光学装置、经典电影装置的关系,分析了“刷视频”姿势的动作模态和标准意图,并追溯了触控技术的历史。触屏视频流的视觉生产基于硬件和软件的可供性与手部智能的互动关系,这种触控图像是一种基于身体连续性的操作图像,彰显了信息表面与屏幕边框之间的冲突。
传播的本质是传播者借助媒介将自己的观念、想法和情感传递给传播对象。而传播对象对于传播者传播内容的接受经过了三个阶段,即获得印象、接受观念和知识崇拜。获得印象是传播对象对于传播内容产生关注的第一步;从印象中归纳出传播内容的特征和价值是传播对象形成关于传播内容的观念的必经之路;由于知识崇拜是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知识渴求的本能反应,因此传播对象对所传内容的知识崇拜才是他们产生想了解、阅读或观看的主要动机。只有传播内容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未知性,才能使得传播对象产生一定的新印象、新观念和知识崇拜。因此,传播的接受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印象-观念-知识崇拜的三步接受机制。无论纸媒还是网络虚拟媒体,其传播内容都必须经过这个三步接受机制。越是能激起传播对象的知识崇拜,其传播效果越好。
王重民是我国著名的文献学家。他勤奋钻研、治学严谨、著述宏富,其文献学治学领域与成就主要表现在目录、版本、校勘、辑佚等多个学科。在其丰富的著述中,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了视野开阔、内涵丰富、方法多维、勇于创新、富有特色的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学界对王重民的著述进行过一些分类和整理,但由于时代的特殊原因或材料的沉浮隐现,已有目录对王重民学术著述的分类情况颇值得商榷,同时有线索表明以往的著录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全面而清晰地彰显王重民的学术成就,文章对王重民的学术著述进行了系统分类、整理和考辨。
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出发点,基于对南方Z市政务微信编辑的深度访谈,本文研究认为,政务微信生产实践宜理解为新闻场域与政治场域两种文化逻辑之间的融合与冲突,理解为其间各行动主体之间的博弈。具体地,政务微信的融合形态有四,即,“忠”且“传”,“忠”而不“传”,“不忠”而“传”,“不忠”且“不传”。融合中的冲突性元素源于各自相异的场域逻辑,显现为融合中的行动主体--行政领导与微信编辑--在投入与效果、有为与无为、代际差异三方面的博弈。不过,两大场域在目标上可能的一致性,即,政治安全前提下的市场致效,使得政务新媒体仍存在有机融合的空间。基于此,本文尝试性地将我国政务新媒体实践概括为“博弈性融合”。
无摘要
无摘要
近年来,消费者借助新媒体实现自我增权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尽管以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换为代表的技能提升是消费者增权的重要基础,但鉴于新媒体作为一个权力博弈的技术空间,信息技能提升也可以同时被生产经营者习得,并在实践中造成消费者减权的困境。由此,建立在信息技能提升基础上的技术赋权观总是面临着一种特殊悖论。破解消费者增权悖论的关键在于在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重构的机制,它包括了话语的“放大”和行动的“闹大”两个层面,其本质乃是一种超越了信息技能提升的关系赋权观。
在线知识付费于2016年获得爆发式增长,在经历市场的反复试炼之后,已经呈现出独有的发展逻辑和运营轨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亟需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本文试图从内容、平台、社交、服务四大面向深度挖掘在线知识付费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这种糅合了内容、平台、社交、服务的在线知识付费与传统教育、传媒、出版产业形成强势互补,为在线知识付费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2〇2〇年5月,由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策划的“薪火相传、媒介融合--传媒行业与传媒教育发展历程展”荣获第十七届(2〇]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展览以传媒行业与传媒教育历史发展为叙事主线,着重反映传媒对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的影响,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科学价值与人文理念,具有对话性、参与性、情感性特点,体现出科技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传媒博物馆通过组织丰富的展览、活动、教育项目,期望和公众增进相互理解,推动社会多元与共融发展。关键词:博物馆,策展,十大精品,媒体融合,高校博物馆一、引言:平等、多元、包容--高校博物馆的时代语境对基本陈列进行升级改造,策展团队融合对高校博物馆价值的思考和融媒体传播的经验,对原有陈列重新设计改陈,策划完成了以行业和教育为主题的2020年5月,由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以下发展历程展。本文从策展人角度出发,还原展览创简称“
当今美术馆日益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标,是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也是人们倍加青睞的文化休闲场所,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和品位的象征。美术馆建筑应把交通方便、安全可靠作为重要考虑因素,还应考虑其与其他文化设施之间的协同性。一个好的建筑空间布局需要创造的是生动、舒适、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美术馆建筑的空间是建筑的灵魂所在。
博物馆类型研究是分析博物馆特征并区别归类的研究工作。博物馆类型研究有助于对博物馆共性特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将博物馆置于广泛的知识、社会、文化语境中定义博物馆跑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历史发展视角,讨论博物馆类型的发展形成及分类标准.分析博物馆类型的"分类层阶”模式和"网络节点”模式。作者基于"博物馆业务知识框架+观众认知模式”复合标准.讨论了艺术类、自然类、科技类和历史类博物馆的特点。
出版是现代文学制度中的重要一环,现代出版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生产,出版与文学互动而生。朱生豪在世界书局做过6年的全职编辑,他的翻译创作与世界书局密切相关。文学制度视域下,朱生豪的经济生活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自我资助”和“寄食”于世界书局。由于世界书局编辑所英文部主任詹文浒的鼓励,朱生豪方得以从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世界书局的总经理陆高谊与朱生豪有学缘关系,基于这层关系以及朱生豪自身的才华,朱生豪才得以“寄食”于世界书局,在1942-1944年期间全身心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无摘要
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的经济学命题在移植到传播学理论时,逐步延展为一则“时间完胜空间”的信条。该信条虽具有强大的理论解释力,但随着社会理论研究的空间转向,即时传播技术对传播时空的重塑,需要适时地对此信条展开再思。从马克思“用时间消灭空间”经济命题中空间的永不退场、新闻传播学科对时间与空间维度的不同偏好,以及即时传播技术带来的时空重塑三个层面再思,发现该信条内含的固化传播时间维度、忽视传播空间维度的价值取向,以此恢复空间的主体地位,拓展传播学研究的空间维度,推动传播研究方式的转型。
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举措,借鉴顾客满意度模型,引入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从读者视角构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读者满意度指数模型。为验证测评模型的科学合理性,在参数求解和检验时采用Lisrel,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为例,针对性地进行了实证研究,充分验证了模型的科学合理性。最后根据测评结果,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如何提升读者满意度给出了对策建议。参考文献9。
知识服务产品的设计是出版企业开展知识服务的首要前提和重要内容。媒介可供性理论框架可为此提供很有参考价值的逻辑指向。本文理论分析和溯因推理相结合,首先介绍媒介可供性理论框架,分析其对出版知识服务的意义,然后结合出版实际,从媒介可供性的视角具体阐释出版知识服务产品的设计逻辑,并明确几点实际应用的策略建议,以为业界实践提供参考。
无摘要
在全媒体时代,出版工作者从观念到能力都面临一场新的洗礼,要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角色细分,以自我创新为基点,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以推动整个出版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关键间定位创新出版工作者一、出版工作者理念创新的内涵出版业是一个知识、信息密集的产业,是一个依靠人才、需要人才、造就人才的行业。在这个动态的过程和特殊的行业里,每一个环节和要素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和创造(黄建炜,2016)。出版工作者是出版事业的中心环节,是出版活动的主体,是出版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