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比较可见,楚屈子赤目簠既晚于淅川下寺M7、M8出土的几件铜簠,又早于下寺M1、M10和南阳彭射墓随葬的同类器,而与下寺M4尤其是M36所见的簠相近,铸作年代当属于春秋中期的末年或中晚之际,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580年左右。屈子赤目,学界多认为是《左传》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所载的息公子朱,赤目是名,子朱为字。然从该器的制作年代以及当时屈氏家族重要人物的排比来看,其更可能是息公子朱之次子、申公屈巫臣之弟、屈荡之兄。
卫运河为近代以来华北地区的重要运输通道,其船民由漕运船户演变而来。在船民中长期存在着自利、迷信等旧观念。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内河航运管理局通过稳定物价、调整劳资关系等方式加强了对卫运河运输的管理,同时也开展了对船民的改造工作。这给船民的旧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对此,华北内河航运管理局在满足船民利益需求的同时,通过经济扶持、教育引导、安全管理、改变迷信观念等诸多方法,增强了船民对国家的认同,船民由只问私利的个体劳动者转变成具有集体主义观念的新中国劳动者。
(300-500字)、
明代淮、扬二府之盐法经历过多次变动:初行户口食盐法,至晚到成化初年户口食盐已经停派,各州县佥派铺户至淮、仪二所拆买单盐。但由此带来单盐价高,销量欠佳,苦累铺户赔补。为此,隆庆二年庞尚鹏曾一度革除二^官引,后二府食盐政策频繁变动,略显混乱,宜到万历十五年方才重新订立二^“食盐”规制,但官引依旧难销。万历后期,袁世振于淮、扬建立起迥异于纲盐法的"食盐”运销体系,试图挽回市场,亦无显著成效。二府官引长期滞销,皆因其地私盐易得且价廉,官私之价格差致使官盐缺乏市场竞争力。尽管如此,明代政府并未放弃二的官盐销售,其目的除稳固弓岸以增加额课外,更多地是通过维系官盐销售,将淮、扬当作缓冲地带,防止私盐藉此透漏,冲击其他引岸,其根本仍在维系官盐市场稳定以确保政府的财政贬。
18世纪以来,在贵族精英的积极推动下,英国农业技术革新接连不断。贵族阶层怀有浓厚的重农思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其带来高额经济利润。他们热衷于研究农业技术,参与种植作物的改良、畜种的优化与推广,以及提高地力等实验。贵族提供农业技术革新的资金与土地,技术革新改善了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命》第2号简:“先夫﹦(大夫)之”中的“”当为“风”字,指遗风、风范。“唐子仲濒儿”盘、匜上的“”字、“”字和《国差》上的“”字以及齐陶文上的“”字都可释为“”;“(风)月”是物候历中对正月的称谓。
郭店简《五行》篇整体以楚文字写就,但由于篇内存在少量齐系文字,文本思。然而非原创想与子思有关,因而被学界判定为`性文本的形成途径仍存在根据记忆书写、听写、依照底本改写与完全复制底本等多种可能,`非原创性”文本,将其书写者称为“抄手”各个途径对书手的文化水平要求也不同。通过综合考虑简文《五行》篇的字迹特征、坏字、说误字,尤其是“天”“而”讯混的现象,可以确定全篇系摹写底本而成。该篇的错字和修改情况显示出该篇书手文化水平较低。简本《五行》篇应当是由书手严格照抄处于“驯化”过程中的底本而形成的文本。
文章对图像中所蕴含的乡愁情结进行分析,以此理解人们在乡愁意识主导下所形成的图像诠释行为,进而探讨乡愁作为一种旅游需要所对应的景观形态特征。研究发现,乡愁可以呈现为一种景观形态,具有可感知的景观特征,并综合体现为具身状态下多感官的情境化体验对象。对图片资料的内容分析表明,乡愁具有色彩倾向,总体上呈现出对那些能够铭刻过往记忆的色彩的追求;从物象上看,表征乡愁的物象多以景物为主体,器物和人物为陪体。其中,自然景物多为水域景物和生物景物,生物景物以家养动物为主;人文景物以古村、老城景物为主体;器物中用以作为乡愁表征的主要是一些颇具地方性特征的用具类器物。同时,该研究还表明,人们心目中的“乡愁”景观具有个体建构特征,可划分为“共相乡愁”与“异相乡愁”两种类型,两种不同的乡愁景观是由于立场不同而造成的景观解读差异,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基于体验视角的旅游景观打造和解读的辩证法。最后,该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旅游世界中为旅游者所凝视的乡愁景观是一处“似我非我”的旧时光、老地方,它与曾经的自我相联系。在此基础上,文章归纳出类乡愁景6收稿日期:;修订日期:2020-04-28
为推动九龙坡区走马古镇的保护与利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于2016年3至4月对成渝古道走马区域进行了一次历史文化资源专题调查,新发现和复查手工业遗址11处,并对部分典型遗址开展了试掘,初步获得对这批手工业遗址的性质、文化内涵、遗迹形态、年代等方面的认识。这不仅为走马古镇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也为重庆手工业考古与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北周使持节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康城恺公柳带韦墓及墓志为中古时期河东世家大族柳氏的存在和兴盛又添实证材料。志主正史有传,墓志内容可与《周书》《北史》记载相互印证、补阙。柳带韦墓志详述其家世、仕宦经历,特别是柳带韦说萧循、收南郑,迁转河东、益州之间的经历,对南北朝时期军国大事多有反映,是不可多得的出土文献。
无摘要
乌鸦山遗址揭露四个文化层,出土石制品1715件,类型包括砾石、石锤、石核、石片、工具和废品。遗址文化面貌具有石片石器工业的特征,同时保留了部分砾石石器工业的传统因素。光释光年代初步测定表明遗址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的发掘对探讨华南晚更新世石器技术发展和砾石石器工艺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无摘要
出土于长安的《杜粲墓志》具有独特史料价值。志主杜粲身处魏周隋变革时代,其任职与行事经历丰富。《杜粲墓志》纠正了《北史》对杜粲名字记载之误、确定了杜粲出任叠州刺史的准确时间。其葬地“邑阳里”可补隋长安少陵原乡里之名。杜粲家族虽未能关联“诸杜”,然其共同葬地等内容为今后发掘同姓间的联系提供了进一步考察的可能,且为我们展示了一篇不见载于《隋书》的“杜粲传”。
本文对大连忠灵塔鸟居建设由绪之碑的碑文进行辨认和抄录,并对日文碑文进行翻译,弄清石碑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介绍日本神道教在大连的传播,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考证大连忠灵塔的历史,弄清大连日本“帝国在乡军人会”的历史,以此来进一步研究大连忠灵塔鸟居建设由绪之碑的历史,揭露日本侵占大连的历史。关键词:忠灵塔碑刻研究大连日本在乡会2017年5月23日下午,大连劳动公园莲花池边施工时发现大连忠灵塔鸟居建设由绪之碑。为了加强对石碑的保护,大连市风景园林处与大连市文物管理部门经过协商,将石碑放到旅顺日俄监狱旧
2012年,荆州市纪南镇高台村一处编号为J67的战国古井出土了3枚有字残简,竹简时代大约在战国中晚期。整理者对竹简的拼合及释文有误,经本文重新整理后,可知这3枚竹简可拼合成一枚,记录的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破鄢的历史事件,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枚对此历史事件的即时记录,也是唯一一支可以把书写时间准确定位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的战国楚简,意义非常重大。
无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