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
无摘要
无摘要
道伦达坝中型铜鸽锡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矿体呈脉状赋存于二叠系板岩及华力西西黑云母花岗岩的断裂破碎带中。道伦达坝矿床发育铜矿体、锡矿体、鸽矿体、铜鸽矿体、铜锡矿体、鸽锡矿体和铜鸽锡矿体。矿床的成矿过程可以划分为石英-萤石-白云母-电气石-锡石-黑鸽矿阶段(I阶段)、石英-萤石-黑鸽矿-黄铜矿-毒砂-磁黄铁矿阶段(I阶段)、石英-萤石-绢云母-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银矿物阶段(皿阶段)和方解石-石英-萤石-黄铁矿阶段(N阶段)。道伦达坝矿床外围的张家营子岩体中中细粒花岗岩的LA-ICP-MS锆英U-Pb年龄为136.1±0.4Ma。I阶段Cu-W共生矿体中2件独居石的LAICP-MSU-Pb年龄分别为136.0±2.3Ma和135.1±2.2Ma。皿阶段Cu矿体中1件独居石英LA-ICP-MSU-Pb年龄为134.7±2.8Mao皿阶段铜矿体中1件绢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138.8±0.47Ma,等时线年龄为140.0±1.1Mao系统的定年结果表*本文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601303)、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项目(18-l-KY02、2015-01-
无摘要
针对辽河油田J16块聚/表复合驱驱替不均,且复合驱后期剩余油仍存在局部富集的情况,将CT扫描技术与聚/表复合驱驱替室内实验相结合,通过对不同阶段岩心进行CT扫描来了解聚/表复合驱在不同阶段孔隙结构及剩余油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聚/表复合驱能够使岩心孔隙度、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增大,而且能够大幅度降低水驱残余油饱和度,增加驱油效率;同时聚/表复合驱的主段塞驱替阶段是剩余油下降的主要阶段,动用的是相对较大水驱剩余油滴,小油滴难以被驱替,网络状及多孔状剩余油被驱替,并变得分散。研究成果为聚/表复合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研究方向及理论依据。
乙烷的碳同位素组成是天然气成因类型判别的重要指标,在天然气成因类型判别和气源岩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东濮凹陷刘庄地区沙河街组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组成的分析测试,发现该区天然气相较于东濮凹陷其他气田的天然气,其乙烷碳同位素异常偏重。在此基础上,并结合烃源岩特征及地质背景的综合分析表明,刘庄地区天然气为典型的混合成因,主要为来自早期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成的煤型气,后期伴有少量的沙河街组烃源岩晚期生成的油型气的混合充注。造成乙烷碳同位素值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成的煤型气,在烃源岩最高成熟阶段瞬间天然气聚集成藏,热演化程度对其乙烷碳同位素组成有一定的影响,其次可能与早期成藏后抬升剥蚀发生微生物氧化作用有关。
无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安徽省舒城县西港地区区域地质成矿背景、典型矿床特点等分析,总结该地区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希望该该地区寻找多金属矿提供指导。
针对临盘油田探井钻井过程中常因沙河街组泥页岩井壁失稳而导致井下故障频发这一难题,通过X衍射、理化性能及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对井壁失稳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多元协同”稳定井壁理论研发了一套“多元协同”防塌钻井液技术。室内评价结果表明:该钻井液的API滤失量小于2.6mL,HTHP滤失量小于10.0mL,动塑比0.5左右,抗温150℃,岩屑回收率95.0%以上,膨胀率5.0%以下。“多元协同”防塌钻井液技术已在临盘油田16口中深探井进行了现场应用,均未发生由于井壁失稳而造成的井下故障。沙河街组平均井径扩大率小于10%,完钻电测一次成功率达93.75%,平均机械钻速由11.23m/h提升至20.07m/h,累计节约周期130.75d,说明该“多元协同”防塌钻井液技术能有效解决临盘油田探井泥页岩井壁失稳难题,值得在该地区推广应用。
无摘要
510275100081侯马-运城盆地为晚新生代以来强烈下沉的盆地,现今却大面积遭受剥蚀,有悖于构造下沉接受沉积的常理。为探究其原因,在对侯马-运城盆地及邻区20多个黄土剖面进行野外测量及年代对比的基础上,选择运城盐湖北缘进行连续钻探,开展钻孔岩芯的粒度、磁化率、色度、烧失量及微量元素环境替代性指标分析,并进行光释光及磁性地层学综合定年,同时与前人在侯马-运城盆地的近50个钻孔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盐湖钻孔200m岩芯代表了大约距今0.7Ma以来的沉积。55~200m深度(约距今0.2~0.7Ma)岩芯反映受气候旋回影响为主的宽阔河湖沉积环境,指示侯马-运城盆地曾与邻近的渭河盆地、三门盆地连成浩瀚的汾渭古湖;55m深度以上(约0.2Ma以后)突然转为以河流相为主的沉积环境,这是由于三门峡谷河流溯源侵蚀贯通三门盆地,导致湖水下泄,使盆地发生大面积湖退,从长期沉积转向广泛剥蚀,并被S2以来黄土/古土壤披盖。研究区盆岭空间分布分析揭示,早期北东东向隆起-凹陷被晚期北北东向隆起-凹陷叠加,隆起叠加处构成较强抬升区(峨嵋台地等),披盖不同时期的黄土或古土壤;凹陷叠加区则构成强烈沉降区,如运城盐湖
氟碳铈矿是一种稀少的宝石品种,为稀土氟碳酸盐矿物,可具有变色效应。采用电子探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了变色氟碳铈矿样品的化学成分及谱学特征,并对其颜色及变色效应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氟碳铈矿样品中主要稀土元素阳离子有Ce3+、La3+、Nd3+、Pr3+和Sm3+,2颗氟碳铈矿样品的化学式分别为(Ce0.50La0.27Nd0.16Pr0.05Sm0.02)(CO3)F和(Ce0.47La0.24Nd0.20Pr0.05Sm0.03)(CO3)F;中红外光谱吸收峰主要由CO32-的振动引起,近红外光谱的吸收峰与CO32-、Pr3+、Nd3+和Sm3+有关;拉曼光谱的吸收峰主要与CO32-的振动以及晶格中的F-有关;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大部分吸收峰由Nd3+的4f-4f电子跃迁导致。结合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氟碳铈矿的颜色由Nd3+引起。根据576,740nm附近两个透过率几乎相等的强吸收峰推断,氟碳铈矿的变色效应也是由Nd3+引起。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文中采用构造物理模拟手段对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段东辛断裂带的成因机制进行实验研究。选用石英砂、黏土及水的混合物为实验材料模拟孔店组与沙河街组地层,以研究区构造图为基础,等比例缩小,设定物理模拟边界,通过控制混合物下方的塑料膜以及向塑性层中的真空袋内注入硅胶的方式来研究力的方向、大小和底辟上拱等因素对于构造形成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断裂带是在长期近SN向拉张力与右旋走滑背景下形成的;东部辛镇构造Xin120与Xin1断层之间的EW向三、四级断层是塑性层滑脱与张扭应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西部由于塑性层上拱形成了东营穹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Ying1断层的发育形态,后期在张扭应力环境下形成了Ying31与Ying1的断层调节带。
为了明确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白垩系砂体展布规律及沉积体系特征,运用印模法与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目标层选取、残余厚度求取、真厚度校正及地层压实恢复,对车排子地区白垩系进行了古地貌恢复,并分析了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车排子地区白垩系沉积时期总体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特征,西北部为隆起区,是剥蚀尖灭区域;相邻斜坡带呈谷梁相间的地貌特征,并发育侵蚀坡折带、断裂坡折带等不同类型的坡折带,东部-东南部为洼陷区,地形较为平缓;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主要表现为斜坡带内发育有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坡折带,导致可容纳空间突然增大,控制着扇三角洲的发育,谷梁地貌控制了湖盆的水体范围和相对深度、水动力强弱及物源的搬运通道和卸载场所,使得研究区发育沿岸线近南北向不连续展布的滩坝砂体。
无摘要
无摘要
为研究伊犁谷地降水同位素特征及陆地内循环对其的影响,为流域水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在伊宁、尼勒克和新源气象站采集降水同位素样品。采用回归对照法,讨论降水氘氧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96δ18O+10.37,与全球大气降水线较接近,水汽主要由西风带输送;氘氧同位素夏季富集冬季贫化而氘盈余无规律变化,由于降水过程不仅受温度效应,还受到水汽陆地再循环影响。冬夏季样品在D-18O关系图中分布特征,证明冬夏影响降水同位素本地水循环因素不同,夏季以云下蒸发为主。根据对氘过量计算的夏季降水雨滴蒸发分数为4.1%~16.2%,再次证明夏季云下蒸发效应明显,而在冬季云下蒸发效应几乎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