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
德令哈坳陷是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具有勘探前景的地区。综合区域调查、平衡剖面反演、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获取了柴达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并结合盆地模拟技术,重建了石炭系埋藏史;结合石炭系烃源岩油气地化指标,研究了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研究表明,德令哈坳陷内石炭系烃源岩广泛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埋深较大,但未发生变质,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德令哈坳陷石炭系埋藏史主要表现为晚石炭世、中侏罗世早期-晚白垩世、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为快速埋藏期,早二叠世-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始新世为稳定期,晚三叠世末-晚侏罗世、始新世末-中新世、中新世末以来为强烈抬升剥蚀期,沉降史与抬升剥蚀史新生代以来存在着差异;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主要表现为“二次生烃、晚期生烃为主”的特点,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运动。晚古生代以来柴达木盆地热演化总体表现为缓慢降低的特征,主要受控于柴达木盆地岩浆热事件与构造活动特征。
为研究原状马兰黄土的渗透各向异性,以延安削山造地重大工程开挖所揭露的完整黄土剖面中的马兰黄土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变水头渗透试验获取不同埋深不同渗流时长原状黄土垂直向和水平向的渗透系数,并对试验前后黄土试样垂直向和水平向SEM(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电镜扫描结果进行分析,从微观结构上揭示原状马兰黄土结构各向异性的原因。结果表明:原状黄土垂直向和水平向饱和渗透系数具有显著各向异性,且垂直向和水平向渗透系数都随渗流时间的持续而减小,各向异性渗透性能在时间尺度上具有某种衰减关系;同时,原状黄土各向异渗透性能随埋深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土颗粒结构的接触、排列方式是导致黄土原生各向异性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渗流初始阶段渗透系数各向异性的原因,而渗流作用产生的次生结构各向异性则使渗透系数各向异性在时间尺度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运用SPSS中聚类及PCA方法对湖北省7个台站三类基线(石英管、铟钢棒、铟钢管)洞体应变观测记录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其潮汐参数变化特征差异,并针对观测中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三类基线中,铟钢棒类M2波潮汐因子、中误差及M1波相对噪声水平较低,铟钢棒管年均漂移量最小;(2)自然环境因素(气压、降水、雷雨、温度)对湖北地区洞体应变观测影响较为显著,等量气压影响下应变量最小的为铟钢管型,等量温度影响下应变量最小的为铟钢棒型。
输气管道作为1种薄壁壳体结构,逆冲断层引起的管道压缩变形容易使其破坏。本文以大北南疆输气管道工程为例,探讨了穿越克孜尔逆冲断层的输气管道地震安全问题。在确定管道穿越处的断层倾角、设防断层位错量、表征管土相互作用的土弹簧参数以及钢管容许应变等参数后,采用壳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穿越克孜尔逆冲断层的输气管道变形反应。分析结果显示,管道在逆冲断层作用下以压缩应变为主,管道内的最大轴向压缩应变的幅值随着交角的减小而减小。在通过探槽等方法确定断层活动位置后,该管道若以小于或等于11°的交角通过克孜尔断裂,断层引起的最大轴向压缩应变和拉伸应变均在管道相应的容许应变范围内,满足相关规范的抗震要求。
核磁共振T2谱包含储层孔隙结构和流体的重要信息,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不同地区不同层位核磁共振岩石物理实验T2谱与核磁共振测井T2谱之间对应关系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分析两者展布区间、形态差异及束缚水饱和度在油气生产过程中的意义,提出了一种基于实验室核磁共振测量束缚水饱和度约束的T2,cutoff优化方法,有效解决了利用核磁共振岩石物理实验标定核磁共振测井的难题,提高了核磁共振测井储层评价的精度。
中国北方兴蒙地区发育多个中大型叠合盆地,盆地内均发现大型、特大型铀矿床,且最近又有许多新的找矿突破。兴蒙地区叠合盆地在铀成矿及勘查方法等方面具有很多共性。研究发现,铀成矿作用受特定的构造样式和构造演化阶段控制,有利的沉积相主要发育于盆地发展的坳陷期,局部为断陷期,在断陷期和断坳转换期形成了盆地内铀成矿的还原介质,在挤压隆升剥蚀期,构造反转、地层掀斜剥蚀形成剥蚀窗口,有利于含矿流体的运移。盆地内铀成矿作用的类型为:①潜水、潜水-层间和层间氧化作用;②同沉积成矿;③构造热事件叠加成矿;④多种流体混合作用成矿。根据这些成矿特征,盆地内的铀矿勘查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①铀源体可通过源-汇系统进行厘定;②成矿流场和成矿通道通过反转抬升剥蚀窗口和有利沉积相厘定;③沉积建造、油气逸散场可利用其物性特征(电性、放射性等)进行厘定。地质及物化探方法组合可有效地完成上述勘查。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港口发展逐渐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为厘清产业结构调整与港口发展的内在关系,该文基于1996-2015年河北省三大产业增加值及唐山港港口吞吐量年度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与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对港口影响较小且保持平稳,第二产业对港口吞吐量的直接影响较大,第三产业对港口吞吐量的增加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低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导致港口吞吐量增速渐缓。通过VAR模型分析得出,未来10年第二、三产业对港口发展的贡献度分别稳定在40%与50%左右。针对依赖港口吞吐量获得竞争优势已不可持续的现状,提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港口发展建议。
2021年2月13日23点07分(当地时间)日本福岛县海域发生了7.3级地震,这是2011年以来东日本大地震记录到的较大余震。距离震源较近的强震动观测点记录到约1.5g的最大加速度。对离震源较近的几个城市及乡村,包括郡山市、福岛市和仙台市以内的地方进行了建筑物的震害调查。调查中发现:日本常用的木结构民宅在地震中仅发生了屋顶的瓦片掉落和剥离等轻微破坏,并没有发生严重的破坏。另外,在郡山市和福岛市有几栋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有较严重的损坏。2021年福岛地震这一现象可能与地震动的短周期特性(小于1s)以及建筑物的高次振型有关。
北衙铁金多金属矿床位于西南“三江”新生代富碱斑岩成矿带内,发育接触交代蚀变及与热液有关的脉状(囊状)、条带状(似层状)矿化,构成一个巨型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岩体蚀变围岩或破碎裂隙带内常见大量与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等共(伴)生的脉(囊)状菱铁矿化,以菱铁矿为代表的D阶段成矿明显晚于I阶段磁铁矿成矿,是示踪成矿流体过程的理想矿物。矿相学观测表明,菱铁矿可分为穆磁铁矿型(Sdl型)、(含)黄铁黄铜矿-穆磁铁矿型(Sd2型)和方铅矿型(Sd3型)3种类型。通过电子探针(EMPA)和等离子质谱(ICP-MS)分析,认为从1阶段向U阶段转换过程中,成矿流体由中性或弱碱性、高温、氧化性逐渐向弱酸性、较低温、还原性环境过渡,并以Sdl、Sd2型菱铁矿的生成为标志,分别伴生大量的穆磁铁矿及黄铁矿、黄铜矿等,金与以黄铁矿为主的载金矿物同步沉淀;伴随温度的降低,成矿流体完全转变为酸性、还原性,此时大量Sd3型菱铁矿与方铅矿沉淀析出。3类菱铁矿与I阶段磁铁矿的成矿流体具有一致的来源,是在不同空间部位逐渐沉淀的产物。
无摘要
玛湖西部斜坡区二叠系乌尔禾组发育厚层砂砾岩储层,且油气储量巨大,但目前对于该套砂砾岩储层成因的认识尚不统一。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区乌尔禾组发育冲积扇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冲积扇分布在乌尔禾组下部,由于扇体不断前积,形成进积型冲积扇,纵向上沉积物粒度呈反韵律。辫状河三角洲相主要分布在乌尔禾组上部,划分为平原和前缘亚相,其中平原亚相以数层煤层和碳质泥岩为特征。乌尔禾组沉积过程为湖平面不断上升的过程,表现为由下部冲积扇相向上变为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相类型对储层物性具明显的控制作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物性较好,冲积扇储层物性较差。
根据新时代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内涵、特征及目标,从科技创新、效率提升、经济结构、拓展空间4个方面构建动能转换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测算,以青岛市为例进行新旧动能转换评价。结果表明:创新性和效率性对动能转换的推动力较大,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发展空间的拓展的推动力次之;创新投入、高技术人才、金融支持、新经济水平、信息化程度等具体因素对动能转换影响较大。青岛市科技创新引领带动能力相对薄弱,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面临诸多挑战,动能转换整体上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必须推动技术变革以激发创新活力,优化产业结构以打造经济新增长点,深化改革以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拓展发展空间以挖掘动能转换潜力。关键词:新时代;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层次分析法;青岛市
牟乳成矿带是胶东半岛金矿集区三大金成矿带之一,但带内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仍存在着较大分歧。范家庄金矿床是近年在该成矿带内新发现的金矿床,其成矿流体的研究较为薄弱。鉴于此,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研究入手,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对范家庄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和矿床成因进行探讨。金矿体主要产于侏罗纪弱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内,呈脉状、透镜状,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该矿床热液成矿期可分为3个成矿阶段:石英-粗粒黄铁矿阶段(成矿早阶段)、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主成矿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成矿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示,矿床中的原生包裹体以气液两相包裹体和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另有少量含CO2三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早阶段和主成矿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别为167.2~297.5℃和168.4~253.6℃,盐度(w(NaCl))分别为3.55%~
在了解玛东斜坡砂砾岩油藏圈闭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其储层底板测井响应特征差异大、识别标准不统一、底板质量评价困难的难题,采用测井、地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储层底板识别。通过开展测井资料电性特征分析,确立了该区储层底板测井响应参数特征,采用底板质量评价因子定量表征了储层底板质量,建立了底板质量分类评价标准;通过优选研究区储层底板地震响应特征频率,运用分频滤波预测底板发育区范围,然后对预测范围内的底板展布进行测井约束下的密度相对变化率反演,实现了储层底板平面展布的定量分类评价。
及时完成台风灾害后施工项目建设,不仅可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也给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BIM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为提高台风灾害后建筑施工关键链进度预测精度,构建基于BIM的台风灾害后建筑施工关键链进度预测模型。通过基于BIM的建筑信息子模型,提取有关台风灾害后建筑施工关键链数据,并将采集的建筑施工关键链数据实行融合,以此提高数据分析精度;再采用BIM多因素建筑施工关键链进度预测子模型,分析所获取的建筑施工关键链数据,预测台风灾害后建筑施工关键链进度。将所建立模型应用至某建筑施工关键链进度预测中,预测结果显示,该建筑施工关键链整体进度完成需要耗费14.05d,此预测结果精准度大于0.9,预测结果有效。
本文根据地震波衰减特性,开展了利用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测定地震波能量ES和能量震级Me的方法研究。利用震中距处于20°-98°范围内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测定了4次国外和4次国内中强震的能量震级Me,并对其面波震级MS、矩震级MW及能量震级Me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面波震级MS表示的是地震在某一固定频率所辐射的地震波能量大小;矩震级MW与地震所产生的断层长度、断层宽度、震源破裂的平均位错量等静态构造效应密切相关;而能量震级Me反映的是震源动态特征,与地震震源的动力学特性密切相关。由于地震是以地震波形式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震源谱的拐角频率附近,因此能量震级Me更适合描述地震的破坏性。由此可见,联合测定面波震级MS,矩震级MW和能量震级Me对于地震定量研究以及地震灾害与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地震波能量 能量震级 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 震源动态特征 震源谱
大河坝河是黄河源兴海-同德盆地下切形成的辫状河道,河道横向发展受两侧河谷的限制,但是对于青藏高原这类窄谷型辫状河道的形态特征与形成条件缺少认识。基于野外考察、遥感影像和水文气象数据,分析大河坝河的卵砾石补给来源、河床物质组成、河谷坡降、河谷宽度等因素,初步揭示其辫状河道的形成条件。研究表明,卵砾石的过量补给与粗粒径床沙,是辫状河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年内流量过程与河谷坡度是此辫状河道形成的次要影响因素。河谷宽度和冲积扇是限制作用,约束辫状河道的活动范围。
基于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原油和天然气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顺北地区奥陶系中下统油气来源。通过饱和烃色谱及饱和烃、芳烃色谱-质谱、全油及族组分碳同位素检测,发现原油样品中C23三环萜烷占优势,伽马蜡烷含量低,C27-C28-C29ααα20R规则甾烷表现为不规则的“V”字形分布,规则甾烷相对重排甾烷含量高,原油碳同位素偏轻,与柯坪露头及孔探1井等下寒武统烃源岩有很好的亲缘性;天然气!13C1值为-50.7‰~-44.7‰,天然气!13C2值为-36.1‰~-33.1‰,干燥系数为0.520~0.883,为原油伴生气,油气同源,判断顺北油田油气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烃源岩。通过已钻井岩相、沉积相和全盆地地震相资料,预测下寒武统烃源岩在塔里木盆地广泛分布,厚度在30m左右,有机碳含量高,生烃潜力大,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的特点,能提供充足的油气资源,是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最主要的烃源岩。
无摘要
海洋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和地质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WebofScience数据库最新收录的1968-2017年SCIE文章,采用文献计量与引文分析等工具,分析了约1.3万篇相关文献,发现:①“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海洋地质学研究整体发文一直保持着正增长势头,并带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②亚洲和中东欧国家和地区是海洋地质发文的主力,中国和俄罗斯是发文最多的国家和合作网络的中心,且中国的近5年发文遥遥领先;③“一带一路”海洋地质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科学、海洋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等领域,内容包括中国沿海、马尔马拉海、死海、日本海等地区的海底地质构造与特殊地貌、海洋沉积物来源与分布输运、海底矿产油气资源、海底地质运动与地形演化以及古海洋古地质环境分析等方面。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海洋地质研究区域内合作薄弱,建议我国结合实际情况加快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