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
微生物对珊瑚骨骼的侵蚀作用相对肉眼可见的大型生物侵蚀更加隐蔽,研究也相对稀少,国内更是空白。本文对采自涠洲岛、大亚湾以及西沙琛航岛的滨珊瑚骨骼切片在扫描电镜下开展微生物侵蚀研究。在涠洲岛和大亚湾的滨珊瑚骨骼切片中存在微生物侵蚀形成的“橘色条带”,可能与当地水体富营养化有关,而琛航岛的样品中则没有类似的条带。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这些“橘色条带”为内生藻Ostreobiumquekettii,是一种热带珊瑚礁区常见的侵蚀微生物。O.quekettii侵蚀的珊瑚骨骼结构被破坏,其厚度减小,孔隙率提高了1.54%至6.76%、抗压强度下降了27.1%至51.2%,使得珊瑚骨骼变得更加“疏松”,且在整个骨骼次表面形成了一层“骨质疏松层”。该种侵蚀微生物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使珊瑚更容易被大型生物侵蚀,而大型生物侵蚀又会进一步促进微生物侵蚀,该“正反馈效应”正好解释了在富营养化的南海北部发现的珊瑚骨骼内侵蚀加剧的现象。
无摘要
100045第27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术会议暨庆祝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成立100周年活动于2019年7月8~18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会议举办了各学科研讨会、联合研讨会和交叉学科研讨会,有关专家阐述了在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领域的关于地球深部结构探测、地外行星探测、地震预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开展了改选理事会、颁发奖励、评选会士等一系列活动。
以退耕还林实施效果的显现期(2003-2011年)为背景,采用指纹识别技术反演淤地坝泥沙来源及小流9年间,沟道、人工林、灌木地和缓坡耕地的平均泥沙贡献率分别为40%、25.9%、域侵蚀产沙演变。结果显示,20.3%和13.8%,淤地坝泥沙主要来自沟道。根据各源地泥沙贡献率及其与面积占比的关系,确定小流域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侵蚀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沟道>缓坡耕地>人工林>灌木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人工林泥沙贡献率出现小幅增长,沟道侵蚀有下降趋势,但沟道仍为黄土高原丘陵区侵蚀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退耕还林时期栽植的灌木有效减少了侵蚀作用,缓坡耕地则仍需辅以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无摘要
黔水地1井是一口页岩气调查井,位于桂中~南盘江地区,钻遇的石灰岩地层裂缝、溶洞发育,泥页岩地层厚度大、水敏性强、承压能力弱,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垮孔、恶性漏失、卡钻等井下复杂情况。为此,利用转盘带动跟管进行钻进,解决了因溶洞垮塌所造成的导管段不能成孔的问题;顶漏强行钻进技术实现了一次性成功封隔1001.34m深岩溶发育地层,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施工措施;主动节流循环避免了因钻井液密度增加过大所引起的井漏;优化的聚磺钻井液体系提高了钻井液的拟制性和流变性,预防了侧钻过程中井漏、垮塌等情况的发生;弹韧性双凝双密度水泥浆体系保证了固井质量。各种技术的创新性运用,不但有效解决了该井的各种技术难题,节省了施工成本,而且形成了一套适宜于该区页岩气钻井的关键技术,为今后该区和相邻区块的类似工程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基于日本KiK-Net、K-Net地震台网和太平洋地震工程中心(PEER)的14713条地震动记录,比较了俯冲带地区浅壳上地幔地震、板内地震和板间地震的水平向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阻尼修正系数(DMF)和位移反应谱阻尼修正系数(DMF)的差异,并进行了5%置信水平下的假设检验,探究了俯冲带地区不同地震类型对DMF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大多数谱周期,不同地震类型的DMF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在低阻尼比中短周期时,加速度谱DMF和位移谱DMF基本相同;在高阻尼比长周期时,不同地震类型的加速度谱DMF差异大于位移谱DMF差异。研究表明:俯冲带地震水平向地震动DMF需要考虑不同地震类型的影响。
海上风电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本文简述了海上风电发展概况,并介绍了广东省在南海北部建设海上风电场的进展,同时描述了南海北部一些典型的海洋水动力过程及其现场观测研究存在的难题;最后提出利用海上风电场构建海洋水文现场同步实时网络系统的观点,指出利用这些长期定点的网络式观测数据对研究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等的优势。希望能为促进海上风电与海洋科学研究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无摘要
无摘要
对产自内蒙古阿木乌苏剖面和贵州省路马寨剖面的类化石进行电子探针面分析实验,发现铝元素在部分样品上存在富集现象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高铝点通常沿着类化石的壳圈分布,而且仅出现在Pseudostaffella和Ozawainella属上。但这两属化石上的铝元素富集现象并非完全一致:在Pseudostaffella上,铝元素仅在最外圈上出现富集。在Ozawainella上,各个壳圈上均有富集现象。考虑到类壳形与其活动方式的相关性,并结合海洋环境中铝元素的分布特征,此类铝元素富集现象很可能是由Pseudostaffella与Ozawainella本身偏漂浮的活动方式引起的。
无摘要
致密油藏高效开发是石油科技人员不懈攻关的技术难题之一,渗吸采油是致密油藏开发的有效方法。为直观地展示渗吸采油过程,以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Hele-Shaw模型为实验平台,开展了油藏初始润湿性和纳米颗粒粒径对渗吸采收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ele-Shaw模型中主要发生逆向渗吸,原始亲水性储层渗吸采收率较高;与NaCl溶液相比,含纳米颗粒渗吸液可以驱替出更小孔喉的原油,而且颗粒粒径越小,渗吸采收率越高。
剪切波速是区别土动力学和静力学的重要参数,其影响因素包括土层埋深、颗粒形状、颗粒比重、压缩模量、孔隙比、含水率和密度等,其中土层埋深对剪切波速的变化影响较大。本文搜集整理了华北地区10个城市的928个钻孔共10703个测点的剪切波速与土层埋深之间的经验统计关系,探讨华北地区剪切波速随深度变化的特征,并从岩性条件、沉积环境等方面分析其原因。通过对比分析,给出了华北地区黏性土和砂类土剪切波速随深度变化的最佳拟合经验统计关系,并进行实例验证,所得结果可为缺乏数据的区域提供一定参考。
无摘要
煤体结构是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和煤与瓦斯共采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为了区分煤体结构在地应力作用下的破坏程度,采集了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桃园煤矿8283采煤工作面煤样,基于自相似原理和实验室内对煤样的加压模拟实验,通过煤基质纳米级孔隙在低温氮吸附-解吸曲线上的响应对比分析,建立了低温氮吸附法判识煤体结构的方法,并对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桃园煤矿10号煤层内1026和1035工作面煤体宏观结构及微观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煤体微观孔隙结构变化与构造煤发育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煤体破坏程度的提高,在吸附-解吸曲线上表现为吸附量明显增大,纳米级孔隙的比表面积和比孔容明显增加,平均孔径略有增加;构造煤解吸曲线上有明显的陡降点,而原生结构煤的解吸曲线不具有这个特征。[
昌吉831100)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国土调查卫星影像制作的实际情况,总结了生产卫星正射影像的工艺流程,分析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正射影像在纠正、匀色等关键问题以及问题的处理方法,可以为今后开展国土调查等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