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
从矿床地质出发ꎬ报道了大兴安岭漠河地区前哨林场锑金矿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气相成分ꎬ探讨了前哨林场锑金矿床流体包裹体性质、成岩成矿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ꎮ研究结果表明:其成矿过程经历灰白色石英)及乳白~~个阶段ꎻ矿物流体包裹体类型以气液两相型包裹体为主ꎬ碳酸盐阶段(色石英体系热液ꎬ现阶段所卸载的矿(化)体为主成矿晚期的矿体ꎬ该期矿体的西北部找矿潜力较大ꎻ结合矿区地质特征ꎬ初步认为其形成于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ꎮ
对现有融合雷达与视觉的车辆检测方法进行改进,增加目标跟踪过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复杂环境下智能车前方车辆信息感知的准确性。首先,针对雷达数据处理,提出一种基于层次聚类的雷达杂波剔除方法;其次,针对视觉数据处理,提出一种基于目标景深的自适应车辆检测方法;最后,提出一种基于核相关滤波器(kernelizedcorrelationfilter,KCF)-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Kalmanfilter,EKF)组合滤波的目标跟踪方法,对车辆几何与运动信息进行了有效估计。通过在不同交通环境与天气状况下进行实车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更好的可靠性与鲁棒性。
无摘要
黄陵断穹核部石墨矿是我国鳞片(晶质)石墨矿的主要产区,对该区石墨矿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该区已有石墨矿研究成果多侧重于矿床地质方面,对矿床成因分析缺乏地球化学支撑。为此,本文从地球化学层面查明石墨矿原岩类型,碳质富集岩相、变质作用和晶质石墨的形成,为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提供地球化学依据。通过系统采集区内主要石墨矿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根据矿床地球化学原理和分析方法,阐明石墨矿的物质来源,成矿元素集散行为和矿床形成机制。根据主量元素含量和组合,推断石墨的原岩为碳质粉砂质泥岩。微量元素的双重性指示石墨矿的物质有两个来源:中太古代野马洞岩组和中太古代东冲河片麻杂岩。独特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说明物源转化为原岩时存在着强烈的地球化学反应。石墨矿的碳同位素组成支持碳质来自有机物的观点。
前人将杜101井16622~22000m井段自下而上划分为“杜尔伯特组”和“一心组”,但两组之间的自然电位(SP)、自然伽马(GR)、深感应电阻率(RILD)和中感应电阻率(RILM)曲线没有出现明显突变,应合并为一组,依据岩性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段:下段(砂砾岩段)、中段(砂砾岩泥灰岩段)和上段(泥灰岩粉砂岩段)。其中,上段产双壳类化石Casmogoriophorasp.、Parallelodoncf.tenuistriatus及Parallelodonsp.,腕足类化石Spiriferellapersaranaena、Spiriferellasp.、Lamnimargusperegrina、Stenoscismacf.zhesiensis及Athyissp等,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该井段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可与松辽盆地西缘乌兰浩特-孙吴地区的哲斯组对比,因此,将松辽盆地西缘的哲斯组引入盆地内,作为松辽盆地井下哲斯组的次层型剖面。
为快速准确的反演得到近地表地层结构,将一种新颖而强大的非线性算法---蚁群算法引入到瑞雷波频散曲线领域,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改进蚁群算法的优点是运算效率快、精度高、算法简单、灵活易于实现,需要调节控制参数也较少。文中分别在无噪声、含噪声以及实测数据进行反演测试,通过模型数据和实测数据表明,应用于瑞雷波反演中的改进蚁群算法在收敛速度与收敛精度之间能达到良好的平衡,所得解具有较高可信度。而且算法为促进所得解快速收敛到全局最优,在搜索中分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两个方式进行,能够有效地避免局部最优解产生。借助人工合成的瑞雷波数据以及真实观测数据,验证了改进蚁群算法在反演近地表剪切波速度时的有效性和通用性。此外,文中与遗传算法进行比较,得出改进蚁群算法具有高效性和高精度性的优点。
利用“多阶段定位”法对2018年12月16日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发生的M5.7地震序列进行定位,结果显示,序列不是由简单的一次性破裂形成,发震构造较为复杂;深度统计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发生于上地壳浅层的破裂事件。
广西大厂矿田不但锡、锌、铅、锑等主要金属储量规模巨大,铟、锗、镉等稀散金属的经济价值也非常可观。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了铜坑矿床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形成的1642个工程的编录资料,建立了三维空间数据库,对具有空间属性的Sn、Zn、Pb化学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相对92号矿体和细脉带矿体,91号矿体Sn、Zn品位高、富磁黄铁矿、主量金属相关性差,推测该矿体存在富含Sn、Zn的高温成矿流体叠加。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随着远离含矿热液源头Zn/Pb值呈降低趋势,喷流沉积矿床随着距离喷口由近及远、沉积矿层由下往上,Zn/Pb值呈逐步增加趋势。铜坑矿床Zn/Pb空间分布规律是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特征的复合,表明该矿床可能为喷流沉积-叠加改造复合成因。东岩墙(花岗斑岩*本文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6025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62008)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燕永锋,男,1970年生,教授,主要从事成矿预测研究,E-mail:yyf701018@sina.com书书书燕永锋
吉尔嘎朗图凹陷白垩系的赛汉塔拉组煤层为含气量较低的低煤阶褐煤,寻找含气量相对高的“甜点区”是该地区优化钻井部署所面临的难点。针对该区沉积环境复杂、煤层厚度横向变化大等特点,动态正演模拟分析了煤层的含气性、厚度以及顶板岩性对煤层AVO的影响,总结AVO的响应特征和AVO属性的变化规律,判定AVO烃类检测的可行性和适用条件。结果表明,P+G属性烃类检测效果与实际钻井含气量和累计产气量的吻合率达到75%以上,利用该属性并结合区域地质认识,指出了有利的勘探方向。关键词:吉尔嘎朗图凹陷;低煤阶;煤层气;AVO;动态正演模拟;烃类检测
无摘要
秦岭矿产资源开采区地质灾害具有形成条件复杂、隐蔽性强与识别难等特点。如何识别隐蔽性地质灾害是一难点。通过秦岭钒矿开采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主要从斜坡体岩性组合特征、斜坡岩体结构特征、高程、坡型、坡度以及采矿活动六个方面总结了该区域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无人机航拍室内解译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该地区的隐蔽性斜坡灾害早期识别方法,从而为矿山斜坡灾害预警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针对我国高温热浪灾害处置普遍存在的问题,引入整体性治理和自组织理论,构建高温热浪应急管理的全维度结构模型,构建一个多层级、跨部门、全流程的处置平台,探索应急管理的协同联动机制;系统梳理分阶段、多尺度的应急处置和全流程、多系统的风险控制,以此揭示平台的时空运行序列。基于现行行政体制,通过信息传递网络串联多元应急力量,实现全流程跨区域联防和多部门协同的统一,为提升区域高温热浪的综合防范能力提供参考。
以福建局为例,从“交流配电、通信及信号线路、接地与等电位、综合布线”等环节入手,对前兆台站的综合防雷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重点排除影响前兆站点观测系统的供电、雷电防护以及线路布线等因素,提升台站仪器运行率,从而为前兆观测科学研究和地震监测预报提供稳定、连续、可靠的数据资料。
综合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恒速压汞、X衍射、流体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及伊利石同位素测年等技术方法,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储层致密化过程,并探讨了储层致密化控制因素。花港组储层非均质性受孔喉结构控制,喉道半径小于1μm即为致密储层;埋藏压实是储层普遍低渗、致密的主因,差异成岩作用加剧了储层的差异演化,当地温超过160℃,环边绿泥石对胶结作用的抑制明显减弱,中成岩B期碱性封闭环境使得大量含铁碳酸盐、绒球状绿泥石及搭桥状伊利石富集直接堵塞喉道,造成花港组储层规模性致密。对花港组储层关键成岩期演化过程进行恢复,推测花港组H4、H5砂层组在9~7Ma进入规模性致密,龙井运动强烈侧向挤压加速了致密化进程。
无摘要
滑坡灾害是威胁黄土高原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城镇与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的重大地质问题。针对黄土高原滑坡灾害形成的动力学机制问题,在大量的调查统计、试验与理论分析基础上,总结得出区域构造应力是黄土高原滑坡高发的主要驱动力,它是滑坡分区分带群发的控制因素,是黄土滑坡的“第一元凶”;边坡构造应力既造就了结构面,又不断地改造和松动着结构面,持续地肢解着边坡的完整性,它是单体滑坡形成的主要驱动力,是黄土滑坡的“第二元凶”;黄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土,具有极强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790441)第一作者简介:彭建兵(1953-),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E-mail:dicexy_1@chd.edu.cn收稿日期:2020-08-11;修回日期:2020-09-14;责任编辑:范二平引用格式:彭建兵,王启耀,庄建琦,等,2020.黄土高原滑坡灾害形成动力学机制[J].地质力学学报,26(5):714-730.DOI:10.12090/j.issn.100
无摘要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廓尔喀县发生了Ms8.1地震,震源机制解表明为低角度逆冲型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物倒塌与滑坡等次生灾害发生。现场震害调查结果显示震区建筑物主要分为自建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和片石结构等4种类型。地震烈度圈形状呈芒果形,长轴走向NWW向,出现两个宏观震中,最高烈度达Ⅸ度。基于高分影像解译出的589组地震滑坡点密集成带,与地形地貌、地震烈度以及余震特征较为一致,主要分布在高喜马拉雅与低喜马拉雅交界区域,基本沿主中央逆冲断裂(MCT)展布,地势落差大。地震滑坡统计结果显示震区坡度30-50°、坡向150-180°范围内山区是滑坡灾害最敏感的区域。
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勘探程度低,近年钻井显示的良好含油气性揭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综合分析盆地构造和古地貌特征是研究盆地沉积充填与储层发育特征的前提。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综合钻测井与地震资料,对研究区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再利用层序地层学法和地震地层学厚度趋势法恢复剥蚀地层厚度,明确不同演化时期古地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拐子湖中凹表现为北北东走向、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样式,具有明显的断、坳双重结构,经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坳陷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断陷期边界断裂的活动具有弱-强-弱的变化趋势;断陷早期呈现多个半地堑并存的地貌格局,断陷晚期逐渐演变成一个典型的箕状断陷湖盆,地貌逐渐变平缓;断坳转换期和坳陷期断裂的活动性减弱,地貌进一步变平缓;受构造控制的盆地结构、同沉积断裂、构造调节带和剥蚀作用4个方面对古地貌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研究结果为拐子湖凹陷沉积充填及油气储层发育分析提供地质依据。关键词: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构造演化;古地貌恢复;古地貌演化;文献标识码:A
无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