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
传统地质导向软件的反演计算使用静态三层模型,难以有效指导水平井在内幕复杂的储层中钻进。新一代探边工具PeriScopeHD通过硬件更新增加了方位测量内容以及升级了方位测量质量,增强了信噪比和边界探测深度,实现了倾角测量内容和多参数反演服务的升级。新型探边工具在不依赖于邻井测井数据的随机反演算法的基础上,反演剖面不再限定为三层模型,可拓展为多层地层模型,并且能够实现多套地层界面精细刻画,降低了边界位置不确定性,使得倾角预测更加精确,有效应对多层叠置储层带来的地质导向困难。通过南海东部H油田2口井的应用实例,证明了该技术在复杂地层情况下提高砂岩钻遇率的有效性,为深化地质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为解决声波测井仪器中井下数据存储管理问题,在对NANDFlash存储器特点和嵌入式文件系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适用于声波测井仪器的井下数据文件管理系统。介绍所设计的井下存储控制电路,提出井下数据文件系统分层实现的软件结构思路,介绍了文件系统的实现过程:包括FatFS文件系统的移植和闪存转换层(FTL)的实现过程,说明了底层驱动层的实现和应用层的开发。对该文件系统进行了性能和应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对测井数据的文件式管理,满足目前声波测井井下存储的需求。该设计的实现不仅提出了一种井下数据存储管理的有效解决方案,有利于声波测井仪器进一步升级和改造,而且对其他嵌入式文件系统开发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高程开展水稻低温处理试验,以揭示水稻开花不同时段的冷积温对结实率的影响及其冷害气象指标。试验设7个海拔、3个低温持续时间、3个开花时段处理。结果表明,水稻空秕率对开花期冷积温反应很敏感,其关系呈二次函数,冷积温越多,水稻空秕率越大。不同开花时段低温影响程度差异明显,盛花期冷积温的影响系数是中花期的1.5倍,是初花期的2.2倍左右。水稻空秕率与昼间冷积温、日最高冷积温的关系更密切,与夜间冷积温和日最低冷积温的关系次之,昼间冷积温对空秕率的影响系数明显大于夜间冷积温的。水稻不同开花时段发生冷害的冷积温指标差异明显,盛花时段昼间冷积温28℃·d以上引发中度冷害,而在中花和初花时段分别是31℃·d和38℃·d;盛花时段日最高冷积温36℃·d以上引发严重冷害,而在中花和初花时段分别是41℃·d和52℃·d。开花期平均而言,昼间冷积温在31℃·d和38℃·d以上,或日最高冷积温在33℃·d和41℃·d以上,分别引发中度和重度冷害,空秕率分别达到10%和15%以上。
无摘要
近年来,坐落于森林中的电力设施与其周边环境已构成一类新的“森林-城镇”交界域。输电线随风摆动,易碰撞发生短路故障,电弧的热量将导线金属熔化,形成的热金属颗粒坠落到地表时,剩余热量较高将直接引燃可燃物,造成森林火灾。热金属颗粒的引燃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基于连续性理论、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通过将导线熔化所形成的热金属颗粒作为传递媒介,得到短路故障与热金属颗粒引燃形式间的关系。本文将从该角度出发,对国内外关于此类问题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现有的实验方法及理论建模过程。再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最后对该火灾发生过程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非点源污染是导致流域水体水质恶化的关键污染来源之一,为了估算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本文提出将一维水质模型应用于分离监测断面点源污染负荷和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方法,并结合了改进的输出系数法,以CODMn和NH3N为代表性指标,将该模型应用于潮河下游流域,并与传统的水文分割法结合改进的输出系数法估算非点源污染负荷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一维水质模型结合改进的输出系数法估算流域非点源CODMn和NH3N污染负荷模拟值的纳什系数均在0.800以上,具有良好的模拟精度,同时避免了水文分割法无法较好地模拟枯水期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弊端。该方法在运用SWAT(soilandwaterassessmenttool)模型预测得到水文数据的情况下,能够预测流域非点源污染
无摘要
风荷载是控制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借助流体动力学采用大涡模拟方法,通过FLUENT和ABAQUS软件建立考虑风场和结构的流固耦合分析模型,运用MpCCI软件进行流固耦合面上的数据传递,以实现流体、固体相互作用。以国际上通用的风工程CAARC标准模型为对象,进行了考虑刚性基础和上部结构-群桩-筏板-土共同作用的风-结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本文方法计算结果与解析解基本一致,与前人的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2)流固耦合分析下,地下室侧面土体可抵抗一半以上风荷载在筏板处引起的附加弯矩,风荷载引起的筏板平均附加弯矩远小于自重产生的弯矩。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可以为风荷载作用下对地基基础的研究和流固耦合问题分析提供参考。
针对人工设计的中、低层特征难以实现复杂场景影像的高精度分类以及卷积神经网络依赖大量训练数据等问题,结合迁移学习与集成学习,提出了一种联合卷积神经网络与集成学习的遥感影像场景分类算法。首先基于迁移学习的思想,利用在自然影像数据集上训练好的多个深层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作为特征提取器,提取图像多个高度抽象的语义特征;然后构建由回归和支持向量机组成的集成模型,对同一图像的多LogisticStacking个特征分别训练模型,将预测概率结果融合构建概率特征;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对概率特征训练和预测,得到场景影像的分类结果。利用LogisticUCMerced_LandUseNWPU-RESISC45和两种不同规模的遥感影像数据集进行试验,即使在只有
为改善核磁共振测井仪泥质束缚水测量效果,基于软硬脉冲原理,建立软硬脉冲型调幅信号模型,设计一种软硬脉冲时序。基于MicrosemiLiberoSoCv11.8软件开发平台,采用Verilog语言实现仪器软硬脉冲型调幅数据模块和载波数据模块;借助软件开发平台上的Modelsim仿真模块进行功能仿真。软硬脉冲时序设计程序,功能仿真满足核磁共振测井仪工作要求。经测井对比分析,软硬脉冲时序测量的泥质束缚水孔隙度重复性优于硬脉冲型时序。软硬脉冲时序能够有效改善泥质束缚水孔隙度测量效果。
无摘要
运用数理统计及GIS空间分析对明代河南清真寺数目进行考订并分析清真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明代河南清真寺数目已达140坊,遍布河南各府州,呈现出“大分散”格局,且分布具有非均衡性,在开封、怀庆府形成2个极核区,在南阳、归德府形成2个次级密集区,且全省清真寺分布密度以这4个密集区为中心,形成了逐级递减的圈层结构。清真寺的修建与流域分布密切相关,沿颍水、汝水、沙河、涡水、唐河等主要航运河道分布的清真寺较多,约占总数的57%。地理学的空间格局分析直观地呈现出明代河南清真寺已由元代“小集中”转变为“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关键词:清真寺;GIS;空间分布;明代;河南省
在油气勘探中,生、储、盖、圈、运、保是常规油气成藏不可缺一的六大基本要素。对于自生、自储的非常规油气而言,往往为连续成藏,没有明显的气水界面。页岩气成藏体现了非常复杂的多机理递变特点,具有自生自储的成藏特征;而控制页岩气富集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烃源岩厚度分布范围、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岩石矿物组成、储集性、含气量、温度等。
无摘要
水力压裂工艺的关键点是岩石破裂压力的确定。依据破裂模型理论基础的不同,将弹性力学破裂模型和断裂力学破裂模型细分为6类:线弹性拉伸破裂模型、多孔线弹性拉伸破裂模型、特征距离模型、剪切破坏模型、能量释放率模型和应力强度因子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细分模型的基本假设、推导原理、适应性和局限性。结果表明:线弹性拉伸破裂模型、多孔线弹性拉伸破裂模型被普遍应用于矿场设计,但其不能综合考虑升压速率、井眼尺寸等因素对破裂压力的影响;特征距离模型可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但其基于的破裂物理过程假设有待进一步检验;剪切破坏模型基于岩石宏观破坏理论,较适合低弹性模量的高渗砂岩;基于断裂力学理论提出的能量释放率和应力强度因子模型,其物理假设与水力致裂的实际物理过程较为接近,但其在初始裂纹长度等基础参数提取方面存在局限。关键词:水力压裂;井周应力分布;破裂压力计算准则;适应性分析
针对洪涝灾害对城市旅游地区环境承载力经济损失模型计算误差较大的问题,设计一种洪涝灾害对城市旅游地区环境承载力经济损失模型。首先计算城市旅游地区资源的极限日容量、处理旅游污染物的能力和城市旅游经济容量得到城市旅游地区环境承载力,然后估算地表净流量与淹没深度,确定洪涝灾害损失率,最后得到洪涝灾害对城市旅游地区环境承载力经济损失评估结果。
无摘要
借助长系列水沙资料对长江三峡水库入库泥沙的地区组成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主要的来沙区域变化,并对其与水库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分析表明:几十年来三峡水库入库泥沙在总量减少的同时,其地区组成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1990年以前各干支流来沙量大小排序为金沙江、嘉陵江、岷江、乌江、横江与沱江。2003-2012年期间,岷江与嘉陵江、横江与乌江来沙基本相同,金沙江与沱江分别为最大和最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以来金沙江来沙的大幅减少,从第一产沙区降为来沙最小区域,而向家坝至寸滩区间来沙有一定增加,占寸滩站输沙量的16.2%,不容忽视。此外,沱江与横江输沙量亦均较2003-2012年期间有所增加,目前其年均输沙均超过了乌江。最后,统计了各水系大型水库建设发展过程和最下游一级控制性枢纽的情况,以此对影响各水系减沙过程与幅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武当群是南秦岭基底岩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时代及构造性质的研究,对认识南秦岭早期地质演化历史及其与扬子板块新元古代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武当群的时代归属、划分对比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采自南秦岭西峡-内乡和陨西地区武当群4件变质酸性火山岩及I件侵入武当群的花岗斑岩样品进行了锆石SHRIMPU-P1)同位素定年,其中采自西峡-内乡接近武当群底部的1件火山岩样品的年龄为802±13Ma,这一年龄可代表武当群底部地层的时代;采自该群中上部的3件火山岩样品,年龄分别为725±9Ma、732±6Ma和725±7Ma:1件侵入武当群的花岗斑岩样品的年龄为703±5Ma。根据上述结果,结合前人对武当群的研究资料,确定武当群的形成时代为810-720Ma,相当于扬子地台板溪群;介于武当群与震旦系之
无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