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
选取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常见的湿地植物臌囊苔草Carexschmidtii、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水葱Scirpusvalidus、香蒲Typhaorientalis,设置15种不同的人工湿地,研究不同处理对当地农田退水Cr、Pb、Cu、Z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水体中Cr、Pb、Cu、Zn的含量都在降低。实验结束时,15种人工湿地对Cr、Pb、Cu、Zn的平均累积去除率分别为91.82%、54.33%、12.92%、72.61%,对Cr、Pb、Cu、Zn的累积去除率最高的人工湿地分别为:臌囊苔草+芦苇+水葱(95.45%)、臌囊苔草+芦苇+香蒲(68.39%)、臌囊苔草+芦苇+水葱+香蒲(22.22%)、臌囊苔草+香蒲(81.63%)。Cr、Cu的平均累积去除率与植物数量呈线性关系,即植物为1~4种时,湿地植物种类组成数量越多,Cr、Cu的平均累积去除率越高。
通过对滇东北码口地区峨眉山玄武岩的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其成因以及母岩浆起源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该玄武岩SiO2的含量为48.88%~52.80%,为基性熔岩。在TAS图解中大部分样品点落入碱性玄武岩中,小部分为亚碱性玄武岩。其镁指数I(Mg#)平均值为0.45%,比原始岩浆的0.67%~0.70%低,表明原始岩浆经历了一定分异;相对富集轻稀土而亏损重稀土(LREE/HREE=6.69~8.07),轻重稀土发生了轻微分异作用,可见轻微的负铕异常(δEu=0.72~0.93);在蛛网图中可见K、P和Sr等元素不同程度上的亏损,Ti/Y比值(Ti/Y含量为490.06~627.77)该玄武岩属于高钛玄武岩。研究表明,码口地区玄武岩为下地幔石榴石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产物,形成于板块拉张环境,与地幔活动有关,在成岩过程中遭受地壳物质混染,并且发生了橄榄石、斜长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
溯源冲刷是河道或水库下边界水位急剧下降而导致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强烈冲刷现象,常伴随着河岸崩塌展宽。基于河岸展宽现象及其运动特点,在考虑溯源冲刷的一维非饱和输沙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拓展添加河岸展宽计算模块,以相关经验公式为判别条件,提出河岸展宽的计算方法,实现河岸展宽、溯源冲刷与常规沿程冲淤计算自动优选功能。经与某多沙水库实测资料对比表明,对于存在溯源冲刷且伴随河岸展宽的河段,拓展模型计算结果在出库沙量、河床纵剖面及横断面形态等方面与实测资料吻合更好。
地下管线普查数据主要侧重管线的空间位置、空间关系等本体属性,而专业管线单位重点关注与管线安全相关的设施、环境等运维属性。为突破地下管线普查成果仅局限于城市规划等空间位置利用,本文结合管线运维数据,提出了一种地下管线普查数据与专业数据的融合模型,并以实例进行说明。实例结果说明模型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融合,可促进地下管线的挖掘与利用,充分发挥地下管线普查数据的效益。
无摘要
发育垂直定向排列裂缝的地下岩石可等效为具有水平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horizontaltransverseisotropic,HTI)介质。针对HTI介质模型,本文研究了裂缝型储层的各向异性参数地震振幅随方位角变化(amplitudevariationswithazimuth,AVAZ)的反演方法。首先,在地震AVAZ反演流程中,提出采用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算法实现裂缝型储层各向异性参数反演。之后,通过理论模型测试,验证了基于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地震AVAZ反演的有效性。最后,将反演方法应用于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实际方位地震数据;在反演之前先利用傅里叶级数方法估计裂缝方位并对实际数据进行方位校正,以提供更准确的输入数据;通过计算得到的P波、S波各向异性参数可用于评价裂缝发育程
将“两宽一高”(宽频带、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于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黑82区块中,通过拓宽频带、缩小面元、增加覆盖次数和提高炮道密度等方法进行采集,再经过OVT域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反演等技术处理,“两宽一高”新资料与常规三维资料相比,频带从10~85Hz拓宽为4~100Hz,信噪比由12提高到2,有效提升了地震资料品质,预测河道砂体精度与钻井资料对比吻合度达到90%以上。
目前,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技术和方法日趋成熟,但仍无法实现标准化、自动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真实性检验需要真实性检验数据库和软件平台的支撑。文章针对叶面积指数遥感产品,在已构建的叶面积指数真实性检验数据库的基础上,设计了叶面积指数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系统,自动开展叶面积指数遥感产品直接验证、间接验证,给出产品精度评价报告,实现叶面积指数产品自动化真实性检验。
灾难发生后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是灾后心理建设的关键,分析灾难发生后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以综合学生成长发展作为现实条件,研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恢复灾害后学生群体的精神动力,然后建立一个归因方式的中介模型,利用模型分析压力、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数量关系,减轻灾难发生后学生的心理压力,调查灾难发生后学生群体的价值分布与思想政治状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重塑灾难发生后的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完成分析灾难发生后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上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分析方法。
以嵌缝胶泥作为嵌缝材料,针对不同高宽比和不同配筋率的6片墙体进行了拟静力试验,探讨了嵌筋加固砖砌体墙的破坏特征、变形能力、承载能力、耗能能力、滞回特征及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建立了以试验为基础的嵌筋加固砖砌体墙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高宽比为1.8的试件,嵌筋墙体较无筋墙体水平抗剪极限承载力提高了17%~31%,延性提高了54%~83%;高宽比为0.5的试件,嵌筋墙体较无筋墙体水平抗剪极限承载力提高了13%~17%,延性提高了17%~20%,嵌筋加固墙体滞回环饱满,耗能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破坏形式由脆性破坏转变为延性破坏,嵌筋对墙体初始刚度的影响较小,给出的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接近,为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锗作为一种稀散元素,是现代信息产业最重要的金属之一,然而大多数锗资源是在综合评价煤矿床、铅锌矿床以及铁矿床的过程中发现的,缺乏专门的找锗方法。为了进一步加强锗矿找矿方法的研究,本文以川滇黔接壤处作为研究区,通过采用探索性分析方法(EDA)和基于分形理论的浓度-面积(C-A)方法以及证据权模型,分析研究区内低密度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Zn、Ge元素的数字特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Ge元素分布由单个总体构成,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数值变化小(变异系数=0.13),基本围绕地壳丰度值(1.6×10-6)波动,且矿床的分布与地球化学异常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采用以Ge找Ge的思路是行不通的,而这可能是由于Ge在表生氧化状态下的多亲和性和高度分散性造成的。(2)Zn元素分布明显不符合正态分布,且有多个峰值,数据离散程度大(变异系数=1.14),可能至少由两个以上总体构成,且在空间上矿床的分布与地球化学异常之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大多数矿床位于相对高值区。另外鉴于在原生状态下,Ge元素往往以类质同象的形式
为了实现两个不同年份单时相遥感影像之间的土地覆盖变化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土地覆盖类型特征自适应确定阈值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以年土地覆盖数据为基础,综合年和年影像数据,首先,采用时相不变点群法(201520132015Landsat8-OLI)保证了两期影像辐射水平的一致性。其次,TICTemporallyInvariantCluster对两期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并在各级尺度下构建分割对象的变化向量。然后,采用最大类间方差的方法分别进行单一变化阈值变化检测以及基于土地覆盖类型的多阈值变化检测分析,并利用目视解译样点进行精度验证)单一阈值变化检测结果的总体精度为与评价。结果表明:(1,的总体精度为系数为87.2%Kappa0.741)进一步逐土地覆盖类型精度评,多阈值变化检测具有更高的精度。(2价可知,多阈值变化检测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物候期的影响,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该研究以土地覆盖数据为底,系数为,多阈值变化检测结果79.6%Kappa0.601图,逐类别的选取变化检测阈值,提高了变化区域检测的精度,在
海洋地球物理场是一个四维的动态复杂变化系统,涉及多物理场、多界面和多尺度问题,受内外因素的共同制约。基于海洋地球物理场特征,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是揭示地球内部构造与性质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回顾国内外海洋科学研究历史以及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发展进行了分析,现今的技术发展受科技进步驱动,反映国家与时代发展的需求。探讨了技术发展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依据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及其探测平台的特点,提岀了以下技术展望:优化传统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加速并完善多样式探测平台的建设和科学载荷的研究;构建“空-天-海-潜”海洋地球物理立体探测体系;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
右江地区北西向断裂起源于晚古生代右江盆地内发育的同沉积断裂,这些断裂近等间距平行分布,新生代以来发生了多期次左旋走滑活动,进而导致了右江地区整体发生简单剪切变形。利用三维沙箱模型展开了物理模拟实验,对新生代右江地区的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早期在红河断裂的左旋剪切错动和印支地块的顺时针旋转联合作用下,右江地区北西向断裂复活,并发生明显的左旋走滑活动;随后川滇地块发生东南向的挤出运动,对右江地区产生侧向挤压,导致了右江地区北西向断裂新一轮的快速左旋走滑活动,同时还导致了右江地区西部的地壳压缩增厚。实验证实新生代右江地区的简单剪切变形以及北西向断裂的走滑活动是印支地块和川滇地块挤出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连锁反应之一。
应用深度学习模型对强对流天气中发生的闪电事件进行预警。根据闪电发生概率与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使用具有时间序列特性的历史雷达回波数据集,结合基于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NeuralNetwork)改进的神经单元、网络结构与损失函数,通过前2h的历史回波数据来预测未来1h内的回波形态与移动轨迹,根据预测结果进行闪电预警。检验结果表明:经过训练后的模型可以有效的预测岀后续回波的生消以及dBZ数值的分布变化,在30mm的时效内能够较好的预测40dBZ以上区域的回波特征,对发生的闪电事件进行预警。将该方法与传统的光流外推算法相比,临界成功指数CSI和HSS预报评分具有20%左右的提升,为在强对流天气下后续闪电的预警工作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指导。
在基于DEM的水文分析中,如河网水系提取、区域侵蚀评价等需要将栅格赋予水流方向。平地流向成为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前人的研究多以修正DEM值来确定平地水流方向,在合理性和效率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文章提出了一种计算平地流向的算法,以平地的初始汇流累积量为参考,按照最短路径和就近原则算法提取流向。通过与J&D方法和Barnes方法进行对比,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平地流向并避免平地平行流问题,适合于流向及汇水面积提取,且效率较高。该方法是平地河网提取方法的有益尝试,也是对数字地形分析技术的补充。
无摘要
无摘要
针对宁夏枸杞蚜虫适生分布区域不明确、预测预报体系落后、防治不及时、枸杞农残超标等问题,该文应用生态位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了宁夏枸杞蚜虫适生分布预测研究。利用枸杞蚜虫发生种群数量与时空数据、气候等环境数据以及宁夏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基于Maxent模型法构建枸杞蚜虫适生地理分布预测模型,分析了宁夏枸杞蚜虫的适生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生态环境因子对枸杞蚜虫分布的影响。根据模型预测结果可知,枸杞蚜虫在宁夏的适生区总面积为6492.67km2,占宁夏土地总面积的9.78%,主要位于宁夏中北部地区,其中,高适生区面积占总适生区面积的2.52%;主要影响环境因子包括年平均气温、最暖季度平均温度、最湿季度平均温度、最暖月最高温度、8月平均降水量。该研究对于及时掌握宁夏枸杞蚜虫潜在分布并进行科学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针对并线桥墩在多沙河流上的局部冲刷问题,采用1:100正态模型水槽对桥梁平面正交在不同形状、上下游不同桥梁间距的桥墩布置进行了系列试验研究,对上下游桥墩在不同水流强度、不同桥梁间距条件下的局部冲刷过程进行系统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桥墩并线时,桥墩周围水流流态较为复杂,受上游墩阻水绕流影响,下游墩周围水流紊动强度减小,流速减弱。当上下游桥墩距离较近时,上下游桥墩局部冲刷坑深度均小于相应单独桥墩,下游桥墩冲深小于上游桥墩冲深,这种差异随桥梁间距的增大而逐步减弱。随着水流强度及桥墩尺度的增大,下游桥墩不受上游桥墩影响的距离相应增大,当流速为2m/s、墩径为2~8m时,其影响距离约为350~66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