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本文基于中国16家商业银行25个季度的面板数据,利用变系数模型,对营改增实施前后中国商业银行税负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营改增之后的商业银行税负在去掉时间趋势后总体上仍呈现上升的态势,且对不同银行税负的影响差异很大,营改增对商业银行的减税效果并不理想。为确保商业银行总体税负不增加或有所下降,应在进一步降低金融业增值税税率、完善金融业增值税抵扣范围和办法的同时,协同推进企业所得税制改革,以实质性降低商业银行的总体税负。
无摘要
文章基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背景,以我国2009-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CEO金融背景对企业商誉减值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CEO金融背景有助于缓解企业商誉减值风险,聘请具有金融背景的CEO的企业所面临的商誉减值风险较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产权性质、市场化水平和市场类型会对CEO金融背景与企业商誉减值风险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非国有企业、市场化水平较低、创业板企业样本中,CEO金融背景对商誉减值风险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分析技术创新产出重心迁移路径,寻求区域贡献及其技术创新产出变动的驱动因素,对落实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构建了技术创新产出重心测算模型及重心迁移的区域贡献模型,并构建了区域技术创新产出变动的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分解为人员投入、经济基础、投入强度和经费产出效率四方面效应,同时对2001-2017年的专利授权数进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7年中国技术创新产出重心迁移可分为四个阶段,重心分别向东南、东北、西北和向南迁移;华南、华东地区技术创新产出快速增加是2001-2005年重心迁移的主要推力,华东、西北和华南地区技术创新产出快速增加则分别是2005-2012年、2012-2016年和2016-2017年的主要推力。结合各地区技术创新产出变动的驱动因素分析和各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技术创新产出增加的对策。
文章基于单一污染指标难以全面表达雾霾污染状况的不足,较早提出了能够代表整体雾霾污染状况的综合评价个省区指数。运用一种基于整体差异的客观动态综合评价方法--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较为全面、科学的对中国年雾霾污染指数进行测度。基于雾霾污染综合评价指数,研究了中国省际雾霾污染水平的时空特征。结果2003-2016显示,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雾霾污染水平呈现倒“”型曲线。东部雾霾污染水平下降速度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为缓慢。中国省际雾霾污染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基于中国省际雾霾污染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对中国省际雾霾污染水平的空间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中国省际雾霾污染水平存在着显著的绝对收敛趋势。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无摘要
国家职教二十条将职业教育改革推上新征程,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如何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相互借助各自优势,共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育人机制,通过渗透式合作,实现校企共同发展,协同育人的目标,是现代职业教育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文章基于对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情况的调研,分析其深度校企合作成功案例的经验,为高职院校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提供借鉴。
无摘要
会计信息质量是决定建筑行业发展的关键。文章阐述了提高建筑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筑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包括强化建筑行业会计信息人员的培训、将诚信纳入建筑行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建设中、制定制度规范、严抓腐败等违法现象等策略。
政府采购政策作为世界各国政府部门重要的环境政策之一,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作为政府采购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实践上也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但关于中国政府采购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政策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则鲜有涉及。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采用2001-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30个省份的政府采购政策是否改善了环境质量这一重要科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发现:(1)中国环境污染在地理空间上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总体而言,中国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政府采购政策与区域环境污染程度呈正相关性,但在10%的水平下不显著,这说明中国政府采购政策对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作用并不明显。(3)在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和加入《政府采购协议》(GPA)前后,中国政府采购政策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在此之前,中国政府采购政策与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政府采购规模扩大抑制了环境质量的改善;但在此之后,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且在5%的
(200字以内)、中文
基于物流业效率视角,构建“节能减排”约束下的物流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河南省物流业的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对物流要素的改进方向和改进比率进行分析,最后采用时间序列Tobit模型对物流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物流业处于较高质量发展阶段;(2)物流业的资本投入、能源投入和非期望产出需要负向改进,劳动力投入和期望产出需要正向改进;(3)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物流业专业化水平和物流业劳动力投入是物流业发展质量的驱动因素,物流业发展存在“路径依赖效应”。河南省应立足人口优势、市场优势和交通优势,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注重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带动物流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和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农业物流、工业物流、服务业物流、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劳动密集型物流等,以促进物流业的更高质量发展。
针对某氰化浸渣中金属品位较低,铜、铅、锌的硫化物均有不同程度氧化,铅矿物氧化尤为严重且同时伴有过磨,次生铜矿物含量较高等影响多金属分离效果的难点,进行了充分的试验探索和全面的试验研究,实现了多金属的分离,并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指标。氰化浸渣混合浮选-混合精矿铜、铅、锌、硫分离全流程闭路试验结果表明:铜、铅、锌、硫回收率分别为73.86%、45.61%、75.04%、84.12%,铜、铅、锌精矿中银累计回收率为70.80%,硫精矿中的金品位5.40g/t、金回收率75.09%;产品均达到了合格产品要求。该研究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本文以2008-2014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信号传递理论,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角度,通过自主构建一套环境信息披露指标,将环境信息分为硬披露和软披露,并加总得到总披露,考察环境信息披露能否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以及是何种环境信息在发挥实质性作用。结果显示,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越小;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的提升效果在财务透明度低和外部治理环境好的公司中更为显著,并且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是硬披露而不是软披露。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信息披露能够有效提高公司非财务信息质量,为分析师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信息。本文的结论丰富了环境信息披露经济后果方面的文献,同时对政策制定者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国外生态修复研究的重点进展和主流共识,为把握未来生态修复研究的前沿态势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按照生态修复的“目标导向-技术方法-成效评价”的框架进行梳理,现有研究在生态修复的对象及尺度、生态学及社会经济文化目标、各类型生态系统及要素的修复技术方法、成效评价维度及指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总体而言,目前生态修复研究存在理论-实践-政策之间知识转移欠缺、生态学与社会经济学科交叉研究不足、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研究缺乏等问题。研究结论:理论-实践-政策耦合研究、生态学-社会经济学科交叉研究、气候变化-生态修复联动研究等可能是未来生态修复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文章借助个省域并从溢出效应测度的角度量化了旅游发展、技术创新、旅游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互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从总体溢出路径来看,技术创新溢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具有放大作用,旅游发展溢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具有部分共享性,旅游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交互项溢出效应成为增长障碍;从区域溢出模式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是技术创新导向型,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是旅游、技术交互融合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是旅游发展导向型。
基于1995-2015年中国各省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短期的技术引进促进了就业增长,但其对就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而长期的技术引进并不能持续地带来就业增加,反而会对就业造成破坏效应。自主创新对就业短期以破坏效应为主,但长期的自主创新促进了就业的增加,并且从经济距离权重下的就业效应来看,自主创新吸纳了相近经济水平区域的劳动力,空间溢出效应为负。现阶段我国自主创新的就业效应不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技术引进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弱。
为提升农业经营主体实力,避免分散经营带来的高风险和低收益,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一个有效路径。从政策层面来讲,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供适宜的财税政策,有助于激发其积极性,缓解其在规模经营和资本紧缺等方面的困境。具体可从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进行优化,同时需加强与之相适应的各类服务。
无摘要
以2014年“沪港通”的实施作为外生事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沪港通”政策对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沪港通”政策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沪港通”政策对于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我国后续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了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