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影响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影响,探讨其改善UC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与造模组48只。造模组采用腺嘌呤、番泻叶分阶段灌胃制造大鼠“虚、瘀”状态,接着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100mg/kg)加0.25mL50%乙醇灌肠建立UC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和穴位埋线组,每组10只。穴位埋线组予以双侧“天枢”“足三里”“膈俞”“脾俞”“肾俞”“大肠俞”埋线治疗,14d埋线1次,共3次。柳氮磺吡啶组予以柳氮磺吡啶灌胃,每日1次,共42d。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及体质量变化,采用肉眼及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外观及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和蛋白激酶C(PKC)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