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竖井结构式的水工建筑物较多,常见的有引水系统中的竖井、调压井、闸门井、出线井、通风井及交通井等。由于竖井施工具有工作面狭小、通风困难,工人高空作业受到炮烟、落石、淋水和粉尘的危害等不安全因素较多。竖井素有“延后工程”之称,因此,竖井施工历来都是水电施工行业的难点和重点。竖井施工常用方法有全断面一次开挖法和先期导井开挖法两种方式,其中先期导井法开挖方式有正井、反井或正反井结合法。先期导井法施工目前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比较普遍,施工工艺应用较为成熟。本文以金沙江叶巴滩水电站为例,介绍在高地应力区深大闸门竖井采用先期导井法进行开挖施工的技术方法。【
为了明确冬小麦花前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及复水的响应,选用“周麦22”为试验材料,通过移动防雨棚下桶栽控水的方式,在足墒播种、安全越冬基础上为拔节期和抽穗期间施加不同的水分控制条件,考察冬小麦的光合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探讨作物干旱复水机理,以期为冬小麦抗旱高产稳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取得主要结果如下:①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变化趋势保持高度一致,皆随着干旱程度的加重以及干旱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且干旱对不同生育期影响表现为:连续干旱>抽穗期>拔节期。在复水后,只有单阶段轻旱处理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其中抽穗期恢复程度最高。②短期干旱条件下产生非气孔限制因素的干旱程度是重旱,长期干旱条件下则是中旱和重旱。③相比之下短期轻旱减产不显著,且产量随着干旱程度加重和干旱时间增加而显著降低,抽穗期干旱要比拔节期产量高。在经历轻旱和中旱复水后,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综合研究认为,冬小麦花前短期轻旱能够在不显著降低产量的情况下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在抽穗期遭受干旱复水后补偿效应更高,同时应避免连续干旱。
水闸具有流量大,对下游冲刷破坏作用明显的特点,需要重视消能防冲设计。以乌兰布和分洪区分洪闸为例,利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对不同结构形式的消能效果进行研究,建议二级消力池结构形式设计为曲线型溢流堰。模型试验结果显示优化方案的水流流态十分平稳、急流区范围减小长度缩短,消能效果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无摘要
受干流回水顶托影响的支流水流条件复杂,干支流洪水组合随机性大。根据干支流河道上水文站历史洪水遭遇情况,分析桥位处可能出现的极端水流条件,研究干支流洪水组合情况,确定与通航净空尺度和通航水流条件有关的控制性工况,并运用二维数学计算模型对各控制工况进行计算。通过对比各工况条件下的通航水位和工程实施前后通航水流条件参数,评价工程实施对航道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工程决策提供相关依据,并为类似工程水文分析提供了参考。
灵石中部引黄县域小水网供水工程,以山西省大水网中部引黄工程为依托,每年向灵石县供水2160万m3,全部为工业供水,供水保证率为P=95%。本项目根据地质勘查成果资料和1∶2000实测地形平面图布置设计,通过对工程概况分析、项目的选址、线路的选择以及受水点的确定等方面进行总体布设,达到优化合理设计方案,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研究不同形状缺陷对混凝土双K断裂性能的影响,通过5组共计20个试件的楔入劈拉试验,探讨分析了无缺陷组试件、含圆形贯穿缺陷组试件和含线形贯穿缺陷组试件的荷载张口位移全过程曲线、起裂荷载和失稳荷载,并通过叠加法计算了相应的起裂韧度和失稳韧度。通过各种试件的对比研究表明,含缺陷的混凝土断裂形式与普通混凝土一致,但各组断裂参数存在较大差异,且起裂荷载、失稳荷载随缺陷体尺寸的增大而逐步降低;缺陷形状对断裂性能无直接影响,但断裂面纵向截面高度的变化是引起混凝土断裂参数变化的主要因素;起裂韧度不随缺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失稳韧度却随缺陷尺寸的增大而减低,断裂韧度计算还验证了将缺陷等效折减为纵向截面高度损失量的方法的合理性。
传统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干扰过滤技术没有分解数据信息,导致方法存在抗干扰过滤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新的----------基金项目: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科技项目(52170215000V)。ProjectSupportedbytheScienceandTechnologyProgramoftheStateGridHenanElectricPowerCorporation(52170215000V).扰过滤技术得到迅速发展[2]。在应用通信芯片进行干扰过滤研究的背景下,研究任务包括:宽带载波通信原理、宽带载波通信特性分析、宽带载波调制技术、通信芯片的拓展研究与创新、干扰过滤实验与测试。在研究通信芯片对干扰过滤的影响时,还要考虑芯片阻抗、信道衰减、信道噪声等特性[3]。智能电网SmartGrid76Vol.36石智永,等: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干扰过滤技术研究文献[4]提出宽带通信接收机终端信号检测优No.7与可靠性,通过调节正弦波的幅度来过滤宽带载波化方法,将半正定松弛检测算法和格基约减的思干扰,一般只适用于恒定的信号传输通道。例如,想相结合,对信道矩阵进行预处理优化,得到长度在一条噪音比较强的线
为解决微电网中由不平衡负载引起的三相电压不平衡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的互联与阻尼配置(IDA)的无源控制(PBC)策略,考虑微电网中分布式电源之间的互联关系,建立了含不平衡负载多母线微电网并网逆变器的端口受控哈密顿模型,从系统全局能量的角度出发,通过互联与阻尼配置消除不平衡负载导致的二次谐波分量,选择合适的能量函数,保证了闭环的稳定性,实现并网输出电压电流正弦化。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无需将电压/电流的正负序进行分离,使系统的控制结构简化,且与传统无源控制策略相比,所提控制策略能快速准确地控制输出电压和频率,有效降低了谐波干扰,实现了更好的动态响应。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为更精确的量水、取水及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更有效的节约用水,设计了一种高精度、高稳定性、结构简单、集水位测量、流量换算、数据显示和全网通通讯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水位监测设备。从测量原理,结构设计及电路设计出发,详细介绍了磁致伸缩一体化水位计的设计研发过程。另外,设计了标定平台,该平台得到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认可,并在该平台上验证了仪器的性能。该仪器还通过了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的委托检验,各项指标均符合电子水尺国标1级精度的要求。目前,已有40台仪器安装到大安灌区,已运行一个灌季,状态良好,得到了客户的肯定。
为解决水利工程风险评估中主观评分法存在的随机性和主观性强、评估结果不理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保险理赔数据的改进评分方法。该方法通过对保险理赔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判断矩阵,并利用AHP法对风险指标排序。考虑到当前水电企业可用保险理赔数据较少,引入风险相对发生概率与风险损失区间的标度确定方法以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以某水电企业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不同风险因素的风险权重有明显差异,该水电企业后期可根据风险权重排序,分级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应加大在设备故障、暴雨、洪水等方面的风险防控投入,适当减缓在电压波动、绝缘击穿、过电压等方面的投入。该企业应依据保险理赔数据,实时更新风险权重,为风险防控决策提供实时参考意见。
针对可再生能源高渗透下日益突出的弃风/弃光问题,的动态重构策略。首先,根据预测的RDG无约束出力情况,以各单位时段内RDG发电量最大为目标进行静态重构,提取各时段的多个较优网架构成最优开关集合,以增大时段合并过程中的网架搜索空间。其次,根据平均RDG出力提升量提出了重构有效性的概念,并据此概念指导时段动态划分。同时,为了满足开关次数约束,在时段划分过程中进行了最优网架选择,并引入寻优方向自适应调整的改进细菌觅食算法(IBFA)进行求解。最后,采用修改的PG&E69节点系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为研究糯扎渡水电站弃渣场坡面土壤流失规律,选取移民安置工程中未采取拦挡及植被恢复措施的22个弃渣场坡面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流失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弃渣场坡面土壤流失量随着坡度及坡长的增加分别呈现二次函数及对数函数增长规律;土壤流失量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而与土壤总孔隙度及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加均呈现对数函数降低,与土壤的毛管孔隙度呈不规律性。结合相关分析,筛选出7个显著及极显著影响土壤流失量的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土壤流失量参数α及影响土壤流失量各因子的综合参数β,并构建了回归模型,为土壤流失量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出于防洪、发电与航运需求,三峡水库在汛期维持145m低水位运行,在非汛期抬升水位至175m维持高水位运行。水库运行期按水位变化分为:水位下降期(175~145m)、低水位运行期(145m)、水位上升期(145~175m)和高水位运行期(175m)。基于2011-2018年三峡水库出库断面水质因子(DO、CODMn和NH3-N)监测周报数据,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Pi和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评价预测水质,研究三峡水库水位调度对出库断面水质的影响,探究水质对水位变化的响应,并预测水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季节性水位调度对出库水质影响显著。水质因子(DO、CODMn、NH3-N)浓度随水位运行期的改变而出现周期性变化,不同水位运行期水质因子浓度存在差异。高水位运行期DO浓度显著高于低水位运行期,CODMn和NH3-N浓度小于低水位运行期;各运行期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Pi均符合综合水质指标Ⅰ级标准,其中高水位运行期水质最好,低水位运行期水质最差;ARIMA预测结果显示未来水质符合Ⅰ级标准。水库水文条件受季节性水位调度影响,水质与水位、流量和外源污染输入相关。评价结果有利于在高时
无摘要
我国干旱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准确的干旱监测和预报是应对干旱的重要非工程措施。以干旱监测和预报技术为重点,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首先从单变量和综合干旱指标、数据获取方式两个方面梳理了干旱监测技术的主要进展;其次从干旱发生机理、统计学预报、动力学预报、混合预报、集合预报方面系统总结了干旱预报技术的主要进展;最后对未来干旱监测和预报研究进行了展望。总体上,干旱监测的主要进展集中于基于多源数据的综合干旱指标研究,干旱预报的主要进展集中于基于气候系统模式的动力学预报,同时统计学-动力学混合预报及集合预报发展迅速。未来需要在发展有效干旱指标、改进干旱预报模型、加强变化环境下干旱监测和预报等方面深入研究,提高复杂干旱情势监测预报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