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为研究双自由度(2D)压力伺服阀工作时的气穴现象对阀芯稳定性的影响,利用AMESim中的基本库和HCD库建立2D压力伺服阀各组件仿真模型。理论分析得出气穴现象会降低阀体中含气油液的有效体积弹性模量,得出考虑气穴影响的阀芯稳定性条件。仿真结果表明气穴现象会导致主阀芯到达稳定位置后出现振荡现象,影响主阀芯的穿越频率从21Hz降低至6Hz,限制主阀芯的频宽,适当增加主阀芯阻尼比能提高主阀芯工作稳定性。提出一种新型阻尼活塞结构,建立模型分析得出其能在不影响伺服阀频响、阀芯位移和抗污染能力情况下提高主阀芯阻尼比以提高阀芯工作稳定性,并且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应用阻尼活塞将2D压力伺服阀压力输出波动从9%降低至2%,能够提高飞行器制动时刹车阀工作稳定性。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为了研究卧式滤筒除尘器内部气流的不均匀性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卧式滤筒除尘器内部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研究ꎮ参考目前市面上常见卧式除尘器设计有、无挡板的2种卧式滤筒除尘器模型通过分析2种模型下过滤过程的速度分布和滤筒流量分配情况得出:在无挡板模型下存在射流冲刷、气流分布不均等问题而在进风口加设挡板能解决气流冲刷问题滤筒流量分配得到明显改善ꎻ在相同滤室高度下分别对挡板角度为150°160°165°170°175°180°对比发现挡板角度在165°~170°时其内部气流组织能达到均匀标准ꎮ
针对神经网络的显著性区域预测存在数据采集代价大、处理繁琐等问题提出2种卷积神经网络即从头开始训练的浅层卷积神经网络以及前三层源自另一个网络的深层卷积神经网络ꎮ其中浅层网络结构简单可避免过拟合问题ꎻ深层网络可以充分利用最底层的模型参数收敛更快效果更好ꎮ所提卷积神经网络应用于回归问题均没有直接训练特征图的线性模型而是在迁移层上训练了一堆新的卷积层ꎮ从端到端的角度解决显著性预测将学习过程演化为损失函数的最小化问题ꎮ测试和训练在SALICONSUN和MIT300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ꎮ其中深层网络和浅层网络在SALICON和SUN数据上的结果相似深层网络在MIT300上的结果更优与其他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具有不错的表现而且具有跨数据集的鲁棒性ꎮ
电力塔是电力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检测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针对当前遥感影像电力塔检测算法精度低,效果差的问题,本文基于可变形网络和迁移学习对FasterR-CNN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基于遥感影像的电力塔检测框架。该框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①特征提取子网络,即利用可变形网络模型改进卷积层,来提高模型对于电力塔几何形变的特征提取能力;②目标检测子网络,即通过模型迁移,将由特征提取子网络训练获得的模型参数迁移至此子网络,由RPN网络和可变形区域池化结合非极大值抑制(NMS)精确获取电力塔位置,利用Fine-tuning技术快速训练此子网络,最终实现高精度的遥感影像电力塔检测。本文算法在测试集中对电力塔检测结果为AP0.8861,AP0.8396,ACC50.60.0.8948,与SSD、YOLOv3、FasterR-CNN等相比,各检测指标至少高0.2。由对比试验可以看出,该框架对电力塔遥感影像可以实现较高精度检测,表明该方法在电力塔检测上拥有较大应用潜力。
无摘要
为了寻找公共资源的配置盲区,服务宜居社区建设,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针对传统的生活质量评价方法主客观分离、数据单一、评价对象不完整的问题,从空间视角出发,整合多源地理空间数据,构建了一种新的居民区生活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基于社会科学统计方法开展问卷调查,将主观满意度与客观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实现了主客观视角的融合,并利用二手房交易数据对居民区生活质量评价结果进行了机器学习训练,验证了其对房屋成交价格的解释能力。基于评价结果发现了青岛市主城区的公共资源配置盲区,并给出了资源配置的改进方向。基于空间视角的居民区生活质量评价方法,较好地实现了评价的主客观视角融合,可用于居民区生活质量的精准评价,服务公共资源配套规划编制,辅助提升城市居住质量水平。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针对雷达系统误差时变、上报目标不完全一致等复杂场景下目标航迹关联问题,采用高斯混合模型(GMM)与航迹间拓扑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航迹抗差关联。将航迹关联问题转化为图像匹配中的非刚性点集匹配问题,建立对非同源航迹具有鲁棒性的高斯混合模型,根据航迹间的邻域拓扑信息决定高斯混合模型中各高斯组成部分的权重,利用期望最大值(EM)算法求解高斯混合模型的最优闭合解,在期望步(E-step)阶段求解航迹的对应关系,在最大化步(M-step)阶段求解非同源航迹比例,最后进行航迹关联判决以获得关联结果。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不同系统误差、目标分布密度、探测概率等环境下具有较好有效性和鲁棒性。
以匹里青河小流域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平行因子技术(PARAFAC)结合荧光淬灭2+滴定技术,分析和讨论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林地、田地、草地)对DOM的荧光特征及与Hg的配位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DOM特征差异显著,土壤DOM含量大小顺序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田,而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含量则表现为草地>农田>林地。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DOM均包含3种荧光峰:紫外区类腐殖荧光峰A、可见区类富里酸荧光峰C及海洋或陆源类腐殖质荧光峰M。PARAFAC共识别出2种组分:C1为胡敏酸物质,C2为富里酸物质。另外,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DOM组分荧光强度均随Hg2+浓度的增强出2+现不同程度的荧光淬灭现象,DOM中各类荧光组分与Hg络合常数存在差异,说明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污染源的不2+同,DOM参与反应的官能团种类及数量的大小不同,影响了与Hg的络合能力,导致络合常数不同。
核干因子(N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核中的GTP结合蛋白,主要参与胚的形成和细胞增殖,对维持细胞周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初探蒺藜苜蓿MtNSN1的表达模式及其对生长发育的调控功能。克隆获得蒺藜苜蓿MtNSN1基因cDNA全长2193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1800bp,编码599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133.7kDa。进化树分析显示MtNSN1与大豆NSN1的氨基酸同源性为66.67%。组织器官表达分析表明,MtNSN1在蒺藜苜蓿花中表达量最高,根次之,叶中表达量最低。RNA原位杂交的结果显示该基因主要在蒺藜苜蓿生长发育活跃的茎尖分生组织及其周围的幼嫩叶中表达。MtNSN1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得到超表达植株,通过统计分析表明超表达植株的主根长度和叶片数量都明显优于野生型。在超表达植株中5个细胞周期标记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比野生型拟南芥显著上调;利用DNA化学诱变剂博来霉素对植株进行处理,发现超表达植株的根系受抑制程度小于野生型。以上结果表明,MtNSN1与蒺藜苜蓿茎尖分生组织的维持及地上、地下器官的发育有关,同时异源表达MtNSN1在转录水平上影响拟南芥细胞周期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