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无摘要
针对多台虚拟同步发电机(VSG)并联运行的微电网系统易受负荷波动影响而产生的频率越限问题提出一种基于VSG的频率二次控制策略ꎮ首先分析VSG的控制原理并指出一次调频的不足ꎻ其次通过将频率偏差引入PI控制器中实现微电网在不需要通讯的条件下的二次频率控制ꎮ同时实现了各并联VSG调频功率的均匀分配并利用小信号模型分析PI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ꎮ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二次调频控制的有效性ꎮ
无摘要
采用冷态研究和高温反应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气-固反应过程中返混对反应特性和动力学的影响。首先利用脉冲示踪法考察微型流化床内的气体停留时间分布规律和气体返混特性,揭示床内径D、表观气速Ug、介质颗粒粒径dp对床内气体返混程度的影响,并分析气体流动偏离平推流的程度,得到其最大程度接近平推流的操作范围。进而,选取活性焦燃烧这一典型气-固反应,分析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中不同程度的返混状态下等温燃烧的反应行为和活化能演变,再现了D、Ug、dp对反应测试结果的影响,即:随着床径减小及表观气速和介质颗粒粒径的增大,反应器内产物气体经历的返混程度减小,使得产物气体近平推流的输出并被即时检测,获得更好揭示反应本质特性的反应活化能。活化能数值随返混程度的减少而增大,且更易达到稳定反应状态。
无摘要
无摘要
目的研究X70管线钢在高温高压CO2饱和溶液中不同流速下的冲刷腐蚀行为。方法通过流体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获得不同喷射流速下壁面切应力的变化规律。采用喷射冲击试验装置,利用扫描电镜、表面形貌测试仪、维氏硬度仪等设备和失重测量方法,分析喷射速度对X70管线钢CO2冲刷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随着喷射流速Uexit的增大,试样表面的壁面切应力和壁面压应力逐渐增大。随距喷射中心距离(径向距离)的增大,壁面切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壁面压应力急剧减小。在低流速(Uexit≤10m/s)情况下,最大壁面切应力所对应的特征攻角大约为23°;当流速Uexit≥20m/s时,特征攻角迅速增至45°左右,且变化很小。试样表面形貌表现出明显的三个区域:停滞区、过渡区、壁面喷射区,且在低流速下,三个区域划分更为明显。在20m/s喷射速度下,壁面切应力呈现中心轴对称变化,为“M”形状,试样表面的冲蚀轮廓(冲蚀深度)呈现中心对称的“W”形状变化,大约在距中心滞点4mm左右,即最大壁面切应力附近出现最大冲蚀深度,约55μm。试样表面硬度随径向距离
无摘要
无摘要
实现对中尺度现象的有效预测要用到MM5,该项技术在中国范围内有深入应用,本文研究WRF和MM5模式对辽宁暴雨模拟的对比,概述WRF和MM5模式功能特征,讨论对天气过程的描述和试验方案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WRF和MM5模式对辽宁暴雨模拟的结果,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关注此话题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意见。
无摘要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稀土资源国,约98%稀土资源来自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对碳酸岩型稀土矿床的成矿背景和矿床成因前人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本文在综合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我国碳酸岩型稀土矿床的时空分布、岩浆起源、稀土富集及沉淀机理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的稀土成矿理论研究和稀土找矿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我国碳酸岩型稀土矿床主要分布于古老的克拉通边缘,构成了4条时代各异的稀土成矿带.克拉通边缘由于受俯冲板片流体(或熔体)交代形成富稀土的地幔源区,其部分熔融形成稀土成矿母岩浆,初始岩浆成分可能为碳酸盐化硅酸岩浆.母岩浆演化过程中的硅酸盐熔体与碳酸盐熔体的不混溶或多相硅酸岩熔体、磷镁质熔体与碳酸岩熔体的不混溶及基性矿物的结晶分离形成碳酸岩浆,并造成碳酸岩浆中稀土,特别是轻稀土的强烈富集.碳酸岩侵位和冷凝过程中碳酸盐矿物的结晶分离造成了稀土在晚期碳酸岩浆和碳酸岩流体中的进一步富集,因此稀土2−和CO2为特征,具有超高的稀土迁矿化多发生在碳酸岩浆演化晚期或碳酸岩流体阶段.初始碳酸岩流体以富SO4移能力,因此在碳酸岩熔体-流体转化过程中稀土
无摘要
无摘要
基于试探性治理理论,构建包括治理利基、治理范围、治理过程、治理目标、治理时间和治理主体六要素的分析框架,对2011-2019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政策试探性程度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1)就单个要素而言,治理利基与治理主体的试探性程度呈逐步下降的趋势,治理过程和治理目标试探性程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治理时间和治理范围的试探性程度呈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化;2)就整个政策体系而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政策的试探性程度经历了“低-高-中”的变化轨迹,可将其分为启动期、扩张期和均衡期三个阶段。关键字:试探性治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业政策;政策演化
碳材料是一类神奇的材料,碳原子可以通过sp、sp2或sp3杂化构筑不同微观结构的碳材料。目前,已经发现的碳的同素异形体有石墨、金刚石、富勒烯、碳纳米管、碳纳米环、石墨烯和石墨炔。富勒烯和石墨烯因性质独特、应用前景广阔,其发现者分别获得1996年和2010年诺贝尔奖。碳纳米环具有独特的环状结构、优异的机械强度及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也引起广泛关注。研究者从早期对碳纳米环进行理论计算、预测其性质,到现在已能够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激光辐射、超声诱导自组装等方法制备不同尺寸的碳纳米环,并对其性质和应用进行探索。总结了近30年来有关碳纳米环的生长机理、可控合成、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其规模化合成与应用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无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