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为了提高污水换热器的除垢效果,文章以管壳式污水换热器为研究对象,以沙粒作为除垢粒子,以污垢热阻变化率表征除垢效果,在利用烘干灼烧失重法、能谱分析法和微观结构分析法分析污垢成分的基础上,运用污垢热阻法进行除垢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研究了在污垢生长的诱导期、生长期和渐近期3个阶段除垢对污垢热阻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管壳式污水换热器管内污垢的主要成分为含水量较高的有机物;结垢工况下,污垢热阻渐近值为0.74×10-3(m2·K)/W;在污垢生长的诱导期、生长期和渐近期进行除垢后,污垢热阻渐近值分别为0.4×10-3,0.42×10-3,0.6×10-3(m2·K)/W,与结垢工况相比,污垢热阻渐近值分别降低了45.9%,43.2%,18.9%,除垢工况下污垢热阻增长速率较结垢工况明显减缓。
在湿法磷酸浸出过程中由于部分有机物碳化不彻底,使产品磷酸呈现黑色。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催化氧化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即在湿法磷酸浸出过程中引入氧化剂(H2O2)及催化剂(MnO2),基于转化过程中形成的·OH和HO2·等过氧化物实现对有机物的去除与浸出过程的强化。重点考察不同反应条件对湿法磷酸浸出率及有机质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时间为40min、反应温度为80℃、H2O2用量为0.08ml/g、催化剂与磷矿的质量比为0.04时,磷矿浸出率可达96.9%;同时测定得到的TOC去除率达到79%。分析机理可得,H2O2会与溶液中的H3PO4形成H3PO4·H2O2过氧化物,MnO2与之发生类Fenton反应,产生大量·OH,进而将黑色有机物充分氧化为CO2和H2O,打破有机物对磷矿颗粒表面的“包裹”,促进磷酸的浸出和有机物的去除。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及,许多与这种教学模式配套使用的教学平台也应运而生。笔者学校选择《生物化学》为对象,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建立相应的辅助教学平台,应用于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数据统计及调查结果显示:平台的应用基本达到了其辅助教学的目的,平台内容也获得了绝大部分用户的认可。在应用中,平台还突显了3个特有的优势:便捷性、延续性与普惠性。
研究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的国际合作战略与政策对于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分析了UKRI下属的五个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理事会近年来的国际合作战略与政策,包括签署合作协议,建立海外办事处,设立国际合作计划、国际合作专项基金与国际人才计划等。研究发现UKRI的国际科技合作管理工作具有值得我国科研资助机构借鉴的良好经验,如重视国际合作战略的制定、通过多种政策工具为国际合作研究提供保障、国际合作计划类型多样、重视对海外科技人才的吸引等。
提出基于特征融合约束局部模型的三维人脸特征点定位算法.该算法对每个特征点分别使用三维网格的深度信息和网格局部形状信息训练分类器,对分类器的响应进行融合.使用基于融合响应的正则化特征点均值漂移算法进行模型拟合,实现特征点定位.三维人脸特征点定位经常需要对每个特征点的候选点集进行遍历产生候选点组合,该算法使用模型拟合代替穷举搜索,避免了嵌套循环带来的快速增长的时间开销.使用FRGCv2.0和Bosphorus数据库,对算法进行实验评估.FRGCv2.0库上的特征点平均误差为2.48~4.12mm,总体检测成功率为97.3%,其中中性、温和及极端表情下的检测成功率分别为97.6%、97.4%和95.5%.Bosphorus库上3种姿态下的检测成功率分别是94%
为将磁性介质引入到光子晶体滤波器中,提高滤波器性能,提出一种新型二维正方晶格光子晶体滤波器,该滤波器由线缺陷波导和环形谐振腔组成,环形谐振腔由4层掺Bi复合稀土铁石榴石(TbYbBiIG)介质柱形成,通过外加磁场改变环形腔介质柱的磁导率来改变谐振腔介质柱的折射率,使谐振腔的谐振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实现1.55μm波段滤波。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的原理,应用Lumerical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滤波器性能优良,插入损耗为0.46dB,3dB带宽为11.46GHz。
合成生物学采用工程化设计理念,对生物体进行有目标的设计、改造,甚至从头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人造生命”,用于探索生命活动规律和进行生物技术创新.由于生命系统高度复杂,人工设计的合成生命体很难完全按照预期工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调谐.目前,“试错”过程主要依靠研究者手动完成,存在通量低、重复性差、迭代慢等局限.针对这一难题,自动化合成生物技术通过低成本、多循环地完成海量工程试错性实验,提高研究通量和效率,大幅增加实验设计的复杂度和系统性,从而快速实现特定功能,揭示人工生命体的设计原理.近年来,在合成生物学“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各个研究环节,自动化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发展.与此对应,在全球范围内已建成或在建多个大型工程化平台,用于支撑相关研究和应用.本文旨在对自动合成生物技术的关键要素进行总结,并对合成生物研究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和未来方向进行讨论.
无摘要
无摘要
本研究针对前期实验从白酒酒醅中分离、提取和鉴定出的两种短肽Val-Pro-Asp(VPD)和Lys-Gly-Pro(KGP)的细胞水平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以AAPH诱导氧化损伤的人体肝癌细胞(Humanhepatomacell,HepG2cell)为模型,测定短肽对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抗氧化酶的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VPD和KGP具有细胞内抗氧化活性,其作用机制体现在可以显著降低细胞内ROS含量,提高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三种酶的活力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同时也能够通过降低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如丙二醛(MDA)的含量来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并且两种多肽的抗氧化能力随着浓度的上升基本呈现一定的增强趋势。综上所述,两种短肽在细胞水平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这为后续通过调整白酒蒸馏工艺条件,从而提高酒醅中功能性多肽进入白酒中的含量提供了可能。
为研究细菌促进碳酸盐矿物形成的机理,在B4培养基中对一株分离自土壤的赖氨酸芽抱杆菌(;W-2菌株进行了为期40d的培养实验.同时完成r一组加灭活菌的对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对培养液中的细菌数域、pH、Ca-"浓度、沉淀物重量等进行测定.用X-射线衍射仪(X-raydiffraction.XRD)对矿物种类进行测定,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对矿物形态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1)GW-2菌株具有促进碳酸盐矿物住成的能力.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沉淀物的重量逐渐增加;(2)(;W-2菌株诱导下形成的矿物经历方解石〜方解石丄球霰石的转化;(3)矿物形态主要为由三角板片构成的碗状和由花瓣状构成的半球.
无摘要
无摘要
为研究珠江虎门河口悬浮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污染风险,为重金属的污染防控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于2017年8月在该海域内布设固定观测点进行27 h连续水文观测,共采集了81个悬浮物样品,在室内测定其Zn、Cu、Ni、Mn、Pb和Cr共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在此基础上,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等方法,对虎门河口悬浮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特征、来源和污染风险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为Mn>Zn>Cu>Cr>Pb>Ni,且其含量变化与悬浮物浓度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来源分析表明,Cu、Zn、Mn主要源于北江采矿业和冶金厂排放,Ni、Pb、Cr主要源于虎门河口附近的蓄电池等制造业排放;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虎门河口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主要为低风险水平,6种元素中Cu、Pb对生态风险贡献率最大,两者贡献率之和高达80%以上,为主要污染防治元素。
无摘要
针对无线电调频引信信号处理难以对目标距离-速度信息进行联合估计,提出了基于二维DFT(离散傅里叶变换)变换的调频引信信号处理方法。该方法把无线电调频引信的一维差频信号变换为二维矩阵,然后对二维矩阵数据进行二维DFT变换。通过二维DFT变换后的二维频域信息联合估计差频信号中的距离,速度信息。仿真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利用无线电调频引信差频信号进行运动目标距离-速度联合估计,为无线电调频引信实现高精度分档装定,干扰信号识别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
基因表达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而对基因表达进行精确的人工调控则是控制生物体蛋白合成以及生理活动的重要手段.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nternationalGeneticallyEngineeredMachineCompetition,iGEM)团队自2009年参赛以来,多次应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成功创建了稀有密码子开关、细胞膜支架和光控CRISPR干扰(CRISPRi)系统3种新型基因调控元件.通过在目的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后插入合适数量的稀有密码子,对基因表达进行精确调节,调控一个多酶体系在最适化学计量比上进行反应;细胞膜支架可将目标蛋白固定在细胞内膜上,缩短不同蛋白之间的空间距离,加速酶催化反应速率;光控CRISPRi系统则创新性地将生物感光系统与新兴的CRISPRi技术相结合,通过光信号在转录水平上精确调控生物体内源基因
为研究大规模风、光电厂同时并网时电网自组织临界性的演化规律,并寻找电网最强健时的并网策略,将博弈论应用于风、光并网。文章首先建立了风-光-火三方并网的合作博弈模型,基于电网停电事故损失负荷幂律分布的回归方程分维来评价风-光-火三方博弈并网策略的优劣性,并采用粒子群算法寻找电网最强健与最脆弱时的并网策略;其次,为了观察新能源出力占比增加时,电网自组织临界状态的演化规律,提出了用停电事故损失负荷的幂律特性曲面来表征自组织临界状态演化的方法;再次,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对电网较脆弱状况下的停电规模与频数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模拟电网停电事故损失负荷的分布规律;最后,以IEEE39节点系统为例,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氮利用效率是植物的关键功能性状,同时紧密关联生态系统功能,但是目前对氮利用效率的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仍然不清楚。该研究分析了内蒙古和青藏高原草原82个调查地点、139种植物叶片和根系的氮利用效率及其与环境因素、植物功能群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1)草甸草原植物叶片的氮利用效率为53g·g–1,显著大于高寒草甸(46g·g–1)、荒漠草原(41g·g–1)和典型草原(39g·g–1)。高寒草甸根系氮利用效率为108g·g–1,显著高于其他生态系统。2)叶片氮利用效率比根系对温度更加敏感,但随着干旱指数的增加,两者均表现出显著的降低趋势。3)杂类草叶片和根系氮利用效率低于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豆科植物叶片和根系氮利用效率分别比非豆科植物低48%和60%。4)植物氮利用效率与土壤氮含量之间没有显著关系。总体上,内蒙古和青藏高原草原植物叶片和根系氮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存在差异,主要影响因素为植物功能群和干旱指数。本研究系统揭示内蒙古和青藏高原草原植物氮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关键驱动因子,有助于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了解我国草
基于陕西省200户果农的微观数据,使用泊松模型,分析影响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研究表明,补贴政策显著促进农户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技术效果认知及技术易用性也对农户技术采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苹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对农户技术采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由此提出,政府应加强绿色防控技术补贴政策的实施,保障农户技术采用的收益,并提高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