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
采用XRD、SEM和固体核磁等分析方法研究低硅铝比X型分子筛(LSX型分子筛)形成过程。研究表明:老化过程中,LSX型分子筛成核速度慢,诱导期长;晶化过程中,LSX型分子筛晶体生长速度快,先出现A型分子筛杂晶,随着晶化时间延长,A型分子筛杂晶逐渐消失,晶化3h以上得到纯相LSX型分子筛,并在扫描电镜中观察到A型分子筛杂晶先产生后消失的过程。
为准确预测聚合物的泡孔结构并指导工业中发泡产品的性能调控和工艺优化,通过引入群体平衡方程(PBE),并耦合聚苯乙烯(PS)熔体流动方程及熔体相与气泡相中CO2传质机理,建立了挤出口模中PS/超临界CO2体系发泡过程数值模型,用于描述气泡群体的成核和生长行为。基于此模型计算,揭示了挤出口模中气泡的成核和生长行为,探明了挤出口模中泡孔结构的演变规律,并发现泡孔形成与流动特征及CO2饱和溶解度密切相关。根据气泡生长规律,可将口模内泡孔密度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工业上应控制气泡处于相应的生长阶段以得到期望的泡孔结构。
以硅藻土与高岭土为无机载体通过氢键自组装负载阻垢剂2-磷酸基-1,2,4-三羧酸丁烷(PBTCA),并与聚乙烯醇复合,制备了长效缓释功能阻垢颗粒。利用FTIR,SEM,TG,EDS等方法对颗粒成分及含量进行表征,研究了影响PBTCA释放的因素,同时考察了缓释阻垢颗粒的长效缓释性能及其对钙离子的阻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缓释阻垢颗粒适宜的制备条件为:PBTCA负载量40%(w)左右,无机载体含量25%~40%(w),m(硅藻土)∶m(高岭土)在1∶3.5~1∶4之间,交联剂含量0.5%~2.0%(w)。有机和无机载体双重控释过程使阻垢颗粒实现60d长效缓释效果。当缓释阻垢颗粒的投放量为20000mg/L时,PBTCA释放量稳定在110~120mg/L之间,对钙离子含量为1000mg/L的水样阻垢率达到95%以上。[
生物质气化过程中形成的焦油不仅降低了生物质能的利用率,增加了系统的维护费用,而且严重影响了气化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如何高效脱除气化过程中的焦油成为研究者亟待解决的MAShuai问题。由于生物质焦油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因此选择具有代表焦油组成特征的模型化合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典型的焦油模型化合物的热解机理出发,从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两个方面综述了焦油模型化合物的脱除路径;以过渡金属催化剂为代表,概述其催化裂解焦油的反应机理;介绍了催化分解法中最新开发的催化剂以及等离子体法处理焦油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各自的特点;最后对未来高效脱除焦油技术前景进行了分析。
以葡萄糖和乙二醇直接糖苷化反应合成乙二醇葡萄糖苷,再分别与己酸、辛酸和月桂酸反应,合成了三种表面活性剂,采用FTIR和1HNMR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并对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乙二醇葡萄糖苷辛酸酯、乙二醇葡萄糖苷月桂酸酯的理化性能和应用性能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乙二醇葡萄糖苷脂肪醇酯上疏水链的增长,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都随之减小;同时随着乙二醇葡萄糖苷脂肪醇酯疏水链上直链烷基碳原子数的增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润湿渗透性、起泡性能、钙皂分散性、保湿能力和去污力均增强,而稳泡性和吸湿性能减弱。[
无摘要
针对聚(3-烷基噻吩)纳米线的微结构调控与解析、结晶过程中结构演变的机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选用两种溶剂体系制备了聚(3-辛基噻吩)(P3OT)纳米线。实验中首先考察了溶剂体系对P3OT纳米线结构与热性能的影响,随后借助原位研究阐明了纳米线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向P3OT的不良溶剂苯甲醚中添加少量良溶剂氯仿后,得到的P3OT纳米线主链和侧链构象的规整程度更好,π-π相互作用更强,更高的结构规整性导致其热稳定性提高。变温紫外光谱的研究证实,P3OT在混合溶剂中的结晶行为遵循传统高分子的结晶动力学。
针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运行过程中排放黄烟的现象,开展了烟气污染物(NO和NO2)浓度的现场测试,研究了联合机组运行工况和生产负荷对其排放特性及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气中NO浓度和氮氧化物(NOx)浓度随机组生产负荷的增大而增大,NO2浓度以及NO2与NOx的浓度比值(NOx构成)则随生产负荷增加而逐渐降低。联合机组在单循环和低负荷工况运行时,黄色烟羽成因是烟气中NO2含量高造成的,与烟气中NOx浓度和NO浓度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提高联合机组生产负荷,会减少NO2在氮氧化物中所占的比例,有助于缓解烟气黄色烟羽的生成。此外,初步分析了燃气轮机燃烧器的运行模式,认为值班燃烧区形成的高温富氧条件是造成排放高浓度NO2烟气的重要原因。
采用自产大孔球形氧化铝载体和专有技术研制出新型蒽醌加氢制过氧化氢(双氧水)催化剂EK-Ⅲ。制备的EK-Ⅲ催化剂比表面积为170m2?42g?mL左右,有大比表面积、低堆密度的特性;其g以上,堆密度为0.钯分布更广泛也更富集,载钯厚度仅为60~70m!。催化剂EK-Ⅲ在吉林市双欧化工有限公司进行了工业应用,结果表明:与国内某工业产品催化剂R相比,EK-Ⅲ催化剂在装填量少30%的情况下,每吨催化剂的双氧水产能仍高出20%以上;EK-Ⅲ催化剂活性较高、选择性较好、稳定运行周期较长。
无摘要
以植酸为掺杂酸和凝胶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CNTs/PANI复合水凝胶电极材料。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制备材料的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谱、恒电流充放电等电化学手段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复合水凝胶的比电容值;适当增加植酸用量,有利于提高复合水凝胶的电荷储存能力。●Abstract:CNTs/PANIcompositehydrogelelectrodematerialswerepreparedbyin-situpolymerizationusingphyticacidasdopingacidandgelagent,ammoniumpersulfateasinitiator.ThestructureandmicromorphologyofthepreparedmaterialswerecharacterizedbyFT-IRandSEM.TheelectrochemicalpropertiesofthematerialswerecharacterizedbyCV,EISandGCD.Theresul
李龙辉b郑州450001)郑州450001)把三氮烯结构与1,3,4-噻二唑、酰胺相拼接,合成了14个未见报道的1,3,4-噻二唑三氮烯酰胺衍生物,并用核磁共振谱(NMR)、红外光谱(IR)和高分辨质谱(HRMS)等方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表征.通过以典型三氮烯药物达卡巴嗪作参照,对人食管癌细胞(EC109)、人胃癌细胞(MGC803)和人前列腺癌细胞(PC-3)做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8a,8h,8i,8k,8l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的抑制活性最好,其IC50值分别为33.02,34.05,7.71,4.82,23.84μmol•L-1,远低于对照药达卡巴嗪(IC50值为146.43μmol•L-1).
从羟基磷灰石(HAP)的结构特征出发,阐明HAP具有结构稳定性、强离子交换性、酸碱可调性和强吸附性等结构特征,是一种良好的催化剂载体材料。作为催化剂载体,HAP具有提高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作用,能够增强活性组分的热稳定性,而且与磁性物质复合可利用外加磁场达到易回收的目的,使用天然HAP作载体还能实现骨废物的循环再利用。本工作还综述了HAP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浸渍法、离子交换法和沉积沉淀法等。
无摘要
采用甲基丙烯酸十三氟辛酯,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与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反应,制备了含氟单硅氧烷和含氟双硅氧烷;将其用于纳米SiO2改性,再与苯丙乳液共混,制备了纳米SiO2改性苯丙乳液。采用旋涂法制备了涂层,探究了含氟硅烷种类和SiO2用量对涂层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具有微纳米结构,提高了粗糙度;含氟双硅氧烷较含氟单硅氧烷改性SiO2效果好,涂层表面水接触角可达148.4°。
为探讨不同热裂解温度下ZSM-5对玉米秸秆催化热裂解特性及烃类选择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TGA对比有无ZSM-5500、550和600℃下的热裂解和催化热裂解产物分布。结时玉米秸秆的热裂解失重曲线,利用Py-GC/MS对比玉米秸秆在450、ZSM-5的使用可以降低玉米秸秆最高分解速率时对应的热裂解温度,降低温度为23℃。未使用ZSM-5时,热裂解产物果表明,在600℃时,烃类选择性达到最高,为11.33%;使用ZSM-5后,烃类产率随种类以及烃类选择性均随热裂解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加,在550℃时,烃类选择性达到最高,为29.24%。使用ZSM-5后,玉米秸秆催化热裂解主要产物热裂解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中出现了甲苯、茚、萘、二甲基萘等烃类,甲苯的最高产率为4.76%,萘的最高产率为3.96%。
无摘要
无摘要
利用恒电位法沉积多孔碳固定于玻碳电极表面,构建多孔碳修饰电极,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标题化合物在多孔碳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一种测定标题化合物的电化学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与玻碳电极相比,多孔碳修饰电极能显著提高标题化合物的氧化峰电流。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标题化合物的氧化峰电流与浓-7-5-8度在1.0×10~4.0×10mol/L范围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7.6×10mol/L。本法用于黄豆芽中标题化合物的测定,效果良好。
获得经济可行的换热网络改造方案目前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传统的改造方法严重依赖拓扑修改,这往往会增加改造时间和投资成本。因此,本文将围绕固定拓扑结构的换热网络改造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高效改造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性能模拟模型,模拟计算换热器在不同性能参数时的公用消耗与温度分布,以此获取大量的驱动换热网络改造的数据。然后通过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与遗传算法,求解得到以最大节能量为目标的改造方案。案例研究表明,改造后的换热网络可以通过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大的节能效益,与文献相比,单位费用节能量提高了51.4%;与同为固定拓扑结构的灵敏度分析相比,可以快速地获得经验规则法无法获得的改造方案,验证了改造方法的经济实用性与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