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由于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在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无法正常建造常规的湿冷机组,直接空冷机组便由此产生。空冷机组的冷端系统是其进行热力循环的重要环节,但在运行过程中,机组背压会升高且在大范围内变化和冷端系统的换热面积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稳定性,加之冷端系统是由多种设备组成的复杂热力系统,建立其模型对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和节能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直接空冷机组的空冷岛空冷单元的空间分布及换热原理基础上,考虑了空冷单元间换热特性的差异,建立了更加贴近机组实际运行情况的空冷岛分布式模型,利用Simulink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采用电厂实际运行数据校验了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体现空冷岛分布式变工况特性。
以大豆粕为原材料,利用超声辅助酶解技术、超滤-ÄKTA层析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获取豆粕酶解产物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ACE)抑制肽,对其分子质量分布进行研究,后通过质谱分析与分子对接技术鉴定并筛选出ACE抑制活性肽的氨基酸序列,经固相合成肽序列,检测其ACE抑制肽的活性并基于分子对接技术探索其抑制机制。结果表明:经超声辅助酶解提取获得的豆粕肽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6000Da以下;根据分子对接的最低预测自由能筛选出的GVRP(-8.44kcal/mol)和IIVTP(-9.04kcal/mol)可以抑制ACE活性,半抑制浓度(50%inhibitory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84±0.06)、(77±0.08)μmol/L;分子对接结果表明:GVRP、IIVTP能够与ACE的活性口袋S1、S1′、S2形成氢键相互作用,共有的过近接触(3.5Å范围内)ACE氨基酸残基为His513、Ala354和Glu384。本研究基于串联质谱与分子对接技术,建立从混合多肽中快速鉴定、筛选活性多肽的
利用β半乳糖苷酶、β葡聚糖酶和木瓜蛋白酶酶解大豆种皮多糖(soybeanhullpolysaccharide,SHP),确定不同酶解作用对SHP乳化能力的影响,从基本成分的测定、红外、原子力显微镜、粒径分布、Zeta电位、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及多重光散射等方面来分析酶解后的多糖对乳液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多糖总糖含量为35%~50%,β葡聚糖酶处理多糖(SHPmodifiedbyβglucanase,GLU)含量最高,为47.82%;β半乳糖苷酶酶解多糖(SHPmodifiedbyβgalactosidase,GAL)糖醛酸含量最高,为34.27%。5种乳液中,添加木瓜蛋白酶酶解多糖(SHPmodifiedbypapain,PAP)的乳液Zeta电位最高,为-29.1mV,未添加多糖与添加SHP,PAP的乳液液滴均较大,添加GAL与GLU的乳液液滴粒径较小且分散均匀。添加GLU的乳液乳化活性指数(emulsifyingactivityindex,E
西湖凹陷中央洼陷带发育一系列挤压大背斜,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区域之一,一直以来以构造油气藏评价和研究为主。应用钻井、岩心、实验分析及地震资料,系统开展了中央洼陷带中部花港组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分析,建立了该地区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模式,并预测了勘探有利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广覆式厚层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发育为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背景下花港组多期水道与分流间湾交互发育有利于岩性尖灭型圈闭的形成,H1-H2层区域性盖层遮挡下可形成多套良好的储盖组合,早期NNE向油源断裂高效输导是岩性油气藏源外成藏的关键因素。大背斜北翼受北部物源控制,大背斜西翼受西部物源控制,分别发育多期水道尖灭;后期的龙井运动导致地层遭受强烈挤压,水道砂反转抬升形成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同时,先存油源断层活化,沟通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和上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终形成多个岩性油气藏。综合分
隔震支座是基础隔震结构中的重要装置,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具有隔震效果好,环保无污染等优点,但其力学性能复杂,应力-应变曲线与多种因素相关。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压力影响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研究其对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首先,通过多步松弛试验和不同速度下的循环剪切试验探明加载速度和压力对高阻尼橡胶力学特性的影响。其次,提出一个基于改进超弹性Zener模型的支座本构模型来同时考虑加载速度和竖向压力,并根据高阻尼橡胶的材料试验结果识别模型中的参数,再通过支座试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分析某隔震结构在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速度相关性和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综合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特点。结果表明: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速度相关性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表现得较明显,会对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产生影响,应在隔震设计中予以关注。
天然土质边坡在地质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通常呈现一定层状结构,在强降雨作用下会产生入渗和坡面径流。研究降雨条件下坡面径流与地表入渗相互影响过程,对山地洪水和滑坡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层状土边坡地表与地下渗流的相互作用机制,针对上粗下细型层状土边坡降雨入渗忽略坡面径流影响导致入渗分析不符合实际这一问题,基于Moore双层入渗和坡面径流控制方程建立耦合模型,并通过Python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分析耦合条件下双层结构边坡降雨产流及停雨后雨水重分布全过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边坡土体降雨入渗过程与坡面径流深度有关;降雨初期降雨强度<坡面入渗能力,入渗速率等于降雨强度,坡面产流后入渗速率随降雨持时逐渐减小趋于稳定;当湿润锋跨过土层交界面时,入渗速率急剧减小,最终等于次层土的渗透率,表明上粗下细型层状土入渗速率主要由次层土控制,同时降雨停止后径流快速衰退,已入渗的雨水在重力和湿润锋下方土体基质吸力的作用下继续向下推移,湿润锋入渗深度随雨水重分布历时趋于平缓。算例表明,该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可行,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层状土边坡的降雨入渗过程,为类似的层状土边坡研究提供计算依据。
目的近年来,包装材料在生产和降解过程中广泛存在微塑料及相关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等问题,其对微塑料的检测以及毒理学研究至关重要。为了给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微塑料的一些常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分析。方法对现有的微塑料的检测方法,如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热解-气相色谱/质谱法、凝胶渗透色谱(GPC)结合荧光检测、高光谱成像、电镜成像等进行阐述,并且对检测现状进行总结。结论微塑料的检测方法已呈现从单一化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检测方法的简便性、快捷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后期包装材料中微塑料及相关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和检测技术研发提供了参考。
基于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重庆市某医院45380个呼吸系统疾病确诊病例的微观数据,使用该医院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确诊量作为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的代理变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月度报告中的重庆市各类空气污染物的月均浓度指标进行匹配,使用计数数据泊松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城市空气质量与各类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之间的统计关系。研究发现:空气污染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重要诱因,PM2.5月均质量浓度增加1μg/m3,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系统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平均确诊病例数量将提高约0.2%至1.1%。
将函数投影同步和组合同步方法相结合,研究了两个混沌驱动系统和多个混沌响应系统之间的组合函数投影同步问题。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和滑模控制方法,设计了相应的滑模面和控制器,通过设计切换面和控制律,使误差系统的运动轨迹沿滑模面滑动并最终趋于稳定。该组合同步方式中,混沌驱动系统和混沌响应系统可以扩展为3个或者多个混沌系统,同步方式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控制器的设计考虑了外部干扰和抖振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鲁棒性。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驱动系统与响应系统按照函数比例因子m(t)实现同步,同步误差e收敛于0,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研究了金属涂层阻尼性能的微观机理。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不锈钢表面制备了Al、Ti、TiAl合金涂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仪研究了金属涂层的物相、微观结构和元素组成;利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分析了涂层的阻尼性能。结果表明:单靶磁控溅射制备Al涂层为典型的片状晶体结构,而Ti涂层为柱状微晶结构;双靶共溅射制备的TiAl合金涂层为Al晶体为核心包裹微晶Ti的合金微团结构。在金属涂层和基体结构阻尼性能测试实验中,频率为31~35Hz区间Al、Ti、TiAl合金和不锈钢基体四种试样均出现阻尼品质因子倒数(Q-1)峰;然而在频率为57Hz时,Al、Ti及TiAl合金涂层的试件出现明显Q-1峰,其峰值约为0.016,未镀膜的不锈钢基体试样未出现峰值;在57Hz频率下的应变幅与Q-1关系曲线中,微团状晶态TiAl合金涂层阻尼性能最强,柱状晶态Ti涂层阻尼性次之、相对而言片状晶态Al涂层最弱。由此可见,晶体结构对金属涂层的阻尼性能的影响存在直接相关性,乱
线性化叠前地震反演方法由于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在叠前地震油气储层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提高线性化叠前地震反演方法的精度、稳定性及资料适应性,提出了模型驱动的高精度叠前地震反演方法。根据地震残差分布特点,采用最小二乘法构建目标函数,同时增加了L2范数正则化项确保反演解适定性,基于泰勒公式展开推导构建了反演迭代公式。反演计算中采用的雅克比矩阵是直接通过佐普里兹方程矩阵形式推导构建的,避免了小角度和弱反射界面假设,确保了雅克比矩阵的构建精度,从而提高了反演精度。在正则化参数选取方面,利用地震噪声和反演参数扰动量的高斯统计方差自动选取正则化参数。模型实验数据表明,模型驱动的高精度叠前地震反演方法在实现正则化参数自动化选取的同时确保了反演精度。胜利油田东部地区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性强,对复杂地震资料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反演结果精度高,能够较好利用部分角度叠加数据体中的叠前地震
考察ε-聚赖氨酸产生菌淀粉酶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diastatochromogenes)T17,及其经酸性适应性进化得到的3株进化菌株(S.diastatochromogenesAE41、S.diastatochromogenesAE51和S.diastatochromogenesAE56)应对自发酸胁迫的生理响应。比较2个胁迫时间下原始菌株和进化菌株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在第0小时(pH6.5),原始菌株和进化菌株的各生理指标无明显区别;在第48小时(pH3.2),相较于原始菌株,进化菌株的耐酸能力更强,胞内pH值、ATP含量和H+-ATPase活性均明显提高,胞内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以及脯氨酸浓度明显增加,细胞膜脂肪酸的不饱和度明显增加从而提高流动性。进化菌株能够实现对自发酸胁迫的制衡。
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沙一上亚段油组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其内部结构影响着油藏的开发,但该区河口坝内部结构和隔夹层的分布情况缺乏系统的研究。利用岩心资料、测井数据、生产数据等多种资料,在识别和分析沉积微相的基础上,对河口坝、泥质隔夹层的结构特征及油藏特征进行解剖,明确了河口坝的内部结构对油藏开发的影响,建立了油藏模式。结果表明:大王庄地区油组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水下分流间湾3种微相。沙一上亚段不同期河口坝之间和同一期河口坝内部发育泥质隔夹层。在顺物源方向上,河口坝呈S型叠置前积;在垂直物源方向上,多期河口坝纵向上叠置堆积;河口坝间发育泥质隔层,单个河口坝内部发育泥质夹层。研究区一共发育3种类型的油藏:断层控制油藏、岩性控制油藏、断层-岩性复合油藏。不同期次河口坝间的泥质隔层作为油气的隔挡,是造成油水界面不统一的原因,而河口坝内部的夹层厚度较薄,规模小,不影响连通性。
旋涡与物面相互作用广泛存在于各类飞行器的绕流中,旋涡改变了物面的压力分布,物面影响了旋涡的空间演化,进而影响飞行器的气动特性。针对流向涡与物面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流动压力特征关系开展研究。采用风洞试验手段,获取旋涡流动结构的空间演化规律及物面压力载荷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流向涡在作用过程中不仅会发生展向位移,而且会发生法向离面位移。试验参数范围内,入射高度降低0.1c,展向位移最大量增加0.3c,法向位移最大量增加0.02c。物面受旋涡影响出现集中的条带状低压分布以及“双峰形”压力脉动集中区。物面压力特征变化可为后续开展涡-面流动模型重构研究提供试验支撑。
提出并数值验证了利用啁啾光纤光栅反馈弧边六角形微腔激光器产生宽带、无时延特征的混沌激光.通过Lang-Kobayashi方程建立啁啾光纤光栅反馈下的弧边六角形微腔激光理论模型,研究弧边六角形微腔激光器偏置电流、反馈强度及啁啾光栅色散系数对混沌激光带宽及反馈时延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腔激光器在具有宽带平坦调制响应特性的高偏置电流情况下,通过啁啾光纤光栅色散反馈可以产生无时延特征的宽带混沌,带宽可达14GHz.
介绍宋锦的设计原理,并总结两款仿宋锦织物的开发要点。以二经三纬的宋锦织物为例分析了经、纬纱配置与交织关系,进而推导出了两种穿综方法,即先分区后分段穿综与先分段后分区穿综。以全纬显色渐变仿宋锦织物和对称小提花仿宋锦织物为例,介绍了各自的设计构思、规格、显色设计等,并进行了试织。结果表明:全纬显花渐变仿宋锦织物色彩变化丰富,富有层次;对称小提花仿宋锦织物纹地对比清晰。认为:开发仿宋锦织物应仔细考量穿综、引纬,以保证织物最终效果,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市场。
针对目前煤矿瓦斯抽采泵站自动化建设需求及建设现状,分析了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系统需求,从瓦斯抽采管道参数监测、抽采泵站电力监测、抽采泵房环境安全监测、抽采设备监测、抽采设备控制、人机对话等方面对瓦斯抽采泵站自动控制进行了系统设计,并对控制系统中的基本设备现场布置方式进行了详细设计,对目前国内瓦斯抽采泵站自动化系统新建及改造项目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以乳鸽胗为原料,通过盐焗、烘干、灭菌等工艺制作即食休闲盐焗鸽胗制品,并探讨腌制、盐焗、烘干、灭菌等工艺条件对盐焗鸽胗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鸽胗以3%盐、5%盐焗粉、1%酱油腌制过夜,然后漂洗净、焯水、烘干,用盐焗砂纸包裹,埋置于粗盐中,放入上下火均为170℃已预热的烤箱内焗制40min,再放入55℃的烘干机内烘干40min,将烘干后的乳鸽胗冷却后再进行真空包装,以110℃,15min的条件杀菌,所得产品口感软硬适中,风味独特,是一种优质的休闲肉制品。
为了改善穿戴者使用下肢外骨骼的舒适度,提升产品竞争力,在TRIZ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肢外骨骼进行了创新设计,根据TRIZ创新问题解决流程,确立下肢外骨骼设计原则,分别利用物-场分析与矛盾分析等创新工具解决下肢外骨骼刚性冲击与驱动器动力非线性输出的问题,得到一款包含助力与缓冲2种工作模式的下肢外骨骼,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对下肢外骨骼进行运动仿真,通过对比仿真结果与人体运动标准数据,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铝合金由于其密度小、强度高、耐腐蚀等一系列优良性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金属材料。随着原铝产量的严重短缺和各种铝产品相继达到报废年限,人们对各类废旧铝合金的回收利用越发关注。再生铝行业的兴起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全球铝土矿资源日益匮乏的局面,而且对经济、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很大贡献。航空航天用铝由于工作环境特殊,对铝合金强度、耐热性、抗腐蚀性和抗疲劳性等有严格的要求,航空铝有更高的循环利用价值。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针对废铝回收过程产品质量不稳定、烧损率高、氧化严重等问题,相继开发了重介质分离、双室炉熔炼、LARS变质处理等技术和设备。本工作对常见废旧铝合金在预处理、重熔再生和金属熔体精炼过程中所用设备和技术进行了总结,重点归纳了航空铝的回收利用现状,对铝回收行业存在的难点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要点:(1)总结了废旧铝合金分类机制。(2)分析了航空废旧铝合金特点及回收技术现状。(3)综述了全球废旧铝合金回收设备和技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