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从“分化”到“再分化”的价值内涵辨释

【摘要】 小城镇已基本完成以区域高度分化与个体规模差异为特征的第一次分化。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时期,单纯以增长导向下的规模位序为内涵认知小城镇价值、引导区域发展结构已不具有适应性与持续性。从分工演化的视角,通过解析小城镇发展分化的约束条件及其变化,明确小城镇从“分化”到“再分化”的内涵转变是个体在区域分工中由空间尺度跃迁向价值跃迁的转变,由此提出以区域化、网络化,以及基层社会稳定、地区生态安全、地域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全域视refinethecognitionandcomprehensivelyclarifytheexistingandpotentiallabordivisionvalueofsmalltownsinregionaldevelopment,soastoguidethelabordivisionandcooperationwithintheframeworkofimbalancedcoordinateddevelopmentofsmalltownsintheregion,andboostintegration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andruralrevitalization.KEYWORDS:redifferentiation;differentiation;evolutionoflabordivision;transition;smalltown角,细化认知、综合判别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既“分化”一词在语义学中被定义为“性质相有与潜在的分工价值,合理引导区域内小城镇在非均衡协调发展框架内分工合作,助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同的事物发展为性质不同的事物,或承担同样功能的结构开始承担不同功能的过程”[1],多用于社会学研究领域并以“社会分化”的概念出现。[关键词]再分化;分化;分工演化;跃迁;小马克思社会阶层理论认为,以劳动分工和经济关城镇ABSTRACT:Smalltownshavebasicallycompletedthefirstdifferentiationwhichischaracterizedbyhighregionaldifferentiationandindividualscaledifference.Intheperiodofhigh-qualitydevelopment,itisnolongeradaptiveandsustainabletoperceivethevalueofsmalltownsandguidetheregionaldevelopmentstructuresimplybytakingthescaleorderundertheguidanceofgrowthastheconnotation.Basedonthelabordivisionevolution,throughanalyzingtheconstraintconditionofsmalltowns`differentiationanditschanges,itisclarifiedthattheshiftofsmalltownsfromtheconnotationof“differentiation”to“redifferentiation”isashiftofindividualsintheregionaldivisionoflaborfromthespatialscaletransitiontowardvaluetransition.Then,awholeregionperspectivethatcoversregionalization,networkization,andsocialstabilityatthegrass-rootslevel,regionalecologicalsecurityandregionalculturalprotectionissuggestedto系变化为表现特征的社会经济分化是社会分化中最重要的领域。在社会经济分化的推动下,社会结构的其他方面相继发生分化,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结构从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从马克思的社会阶层理论、迪尔凯姆(ÉmileDurkheim)的社会分工论到韦伯(MaxWeber)的多元分层与社会分化理论,虽然对社会分化产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各有不同侧重的观点①,但上述观点的共识在于:分化现象是必然的,且能够对社会整体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并非所有形式的分化都伴随着社会结构要素的功能互补和耦合,不合理的分化会降低整个社会的整合度和协调性[2]。小城镇分化是社会分化在城乡发展领域内的一种表现。由于各种内外条件的影响,小城镇在城镇规模、发展水平、人口吸纳能力、空间格局等方面各具面貌,但在很长的历史时间段里,总体上的基础职能作用并未有太大区别和改变。改革开放以后,资源要素长期非均衡的集聚和流动,导致小城镇首先在产业发展领域出现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节律。随着各方面发展水平、发展规模的提升,以及个体综合实力的增强,部46[文章编号]1002-1329(2021)05-0046-10[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doi]10.11819/cpr20211606a[作者简介]乔晶(1989-),女,博士,华中科技大学讲师。耿虹(1961-),女,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文通信作者。[修改日期]2021-0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78306)。PlanningStudies规划研究城市规划CITYPLANNINGREVIEW2021年第45卷第5期VOL.45NO.5MAY.2021分小城镇在城乡结构中的作用力与影响范围也大则由于动力不足,导致乡村各类要素的向上流动大增强,其面向基层农村的简单功能也逐渐发展跨越小城镇层级,出现“承上启下”的职能缺位为区域复合功能--小城镇群体在功能与作用方和自身发展乏力的问题。无论是从宏观的中西部面出现了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的明显的分化现差异来看,还是对各地区的小城镇发展状况进行象。对分化后小城镇表现出的发展状态和新的整比较,小城镇的个体规模位序均发生了明显的两体结构特性与问题进行科学认知,是客观、准确极分化。一方面,位序跃升的小城镇由于要素集地把握小城镇职能定位、制定适应性发展路径的聚能力的显著提升而在区域发展中承担更多的发重要依据,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战略在展任务与综合性组织职能,而另一批缺少发展动基层有效实施的保障。但到目前为止,针对小城力甚至失去发展活力而逐渐沉淀于底层的小城镇分化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对某一区域内分化特征的描述[3-4]和策略引导方面[5-6],并未对小城镇分化的本质、内涵、机制及其影响进行理论辨析。本文旨在对小城镇分化的内涵及其机制进行系统镇则面临着人口集聚和产业提升的双重压力,且由于在规模位序中的持续性沉淀,导致对其地位和作用的认知也出现分歧和争议[8-13]。小城镇的“分化”,尤其是不同尺度的区域性的“分解释,并在阐明目前小城镇“分化”形式与内化”,已经成为我国小城镇发展的重要特征。由涵的适应性与充分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再分于分化造成了小城镇在根本性的规模、职能、发化”的价值内涵及其转型趋势。展能力与发展方向方面的队列性或秩序性的调整,使整体发展关系由“量变”走向“质变”,1小城镇“分化”的表现特征与形成机制这种整体性的分化在各种变化耦合关系中是否具1.1区分小城镇发展的“变化”与“分化”改革开放前,小城镇的发展经历了建国初期有充分性而显现出积极意义,抑或隐含着不合理因素而可能产生持续的消极作用,这些问题是需要予以科学研究和解释的。的恢复调整期、人民公社时期的数量激增期和政治动荡期的萎缩停滞期,虽然其整体数量、个体1.2表现特征:区域间的高度分化与个体的规模差异规模等方面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我国小城镇的第一次分化开始于改革开行政管制的调整而发生着动态的变化,但是小城放后,稳定于上世纪末。从小城镇数量趋势来镇层级在城乡发展中承担的整体功能一直没有发看,受到1983年公社改镇的政策推动及之后生异质性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较为均衡的、低“小城镇、大战略”时期建设高潮的影响,小水平的同质性特征,承担着对乡村地区政治、经城镇的数量激增,并在2002年达到相对稳定的济及服务组织的基层中心职能。状态(图1)。同时,镇村相对数量也在同期基本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驱动稳定,作为乡村基层组织中心的小城镇其量变城乡资源要素的交互与流动,小城镇的经济、社基本结束(图2)。作为推动乡村城镇化的重要力会和空间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个体之间显量,小城镇层级对城镇化的整体推力开始减缓著地拉开了差距,整体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与重(图3)。至此,以数量增长、规模集聚为主要特组。一批具有要素集聚优势的小城镇进一步提升,发展成为小城市[7];另外大批普通的小城镇征的发展态势基本稳定,小城镇发展完成了第一次分化,形成了基于区域经济结构差异的宏47乔晶耿虹小城镇从“分化”到“再分化”的价值内涵辨释图11978-2018年镇村数量变化Fig.1Quantitychangeoftownsandvillagesfrom1978to图21978-2018年镇村相对数量变化Fig.2Relativequantitychangeoftownsandvillagesfrom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年鉴自绘。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年鉴自绘。20181978to2018观发展分化(图4),以及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个体规模分化(图5~图6)。2小城镇“分化”的不可持续性与内涵认知的片面性1.3内涵及机制:产业集聚与资源要素对位下的规模经济导向2.1区域间的高度分化加大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难度从个体层面来看,不论是以外源性资本注入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第一次分化(以下简称的珠三角模式,还是自下而上内源式发展的长三“分化”)是小城镇在一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客角模式或是以农业产业化促成就地城镇化的山东半岛模式,其本质都是以个体最优化为导向的要素局部集聚,并且这种要素集聚首先具有特定的观现象。合理的分化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的运行效率,促进社会协调发展[2]。但是随着整体发展水平与环境的改变,第一次分化的消极影响逐渐显资源禀赋支撑和区域环境基础,以原始要素的规现,尤其是聚焦单一经济要素的两极分化,极易模化积累奠定了小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初始带来小城镇个体以及群体在社会公平与稳定、文优势地位。在区域初始经济结构形成的基础上,化保护与传承,以及生态修复与涵养等其他方面政策制度开始对集聚优势明显的小城镇产生特定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城乡融偏向,导致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并形成制度性路径合与区域协调的总体发展。具体来说,经济的过依赖,个体集聚规模较大的小城镇开始在市场开放环境的自由竞争下完成自身经济结构的升级,度极化一方面带来的是与要素集聚程度相匹配的公共资源、信息技术等附加内容的极化,也会同从而在区域经济结构中再次占据有利的位置,形时导致部分落后小城镇出现各类要素的持续性外成强化的循环累积,从“量”的积累完成“质”流。多要素在某一区域内的集中累积和在其他区的转变(表1)。域的持续输出带来的是对社会公平的挑战,甚至48图31982-2010年城市与小城镇吸纳城镇人口比例Fig.3Migrant-absorbingcapabilityofcitiesandsmalltownsfrom1982to2010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年鉴与建制镇统计年鉴计算自绘。图41985-2000年东中西部建制镇人口规模演变比较Fig.4Comparisononthepopulationscaleofestablishedtownsineastern,centralandwesternregionsofChinafrom1985-2000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年鉴与建制镇统计年鉴计算自绘。图52000年以乡村经济总收入为测度的东中西部建制图62000年以建制镇财政收入为测度的东中西部建制镇分化数量占比情况Fig.5Differentiationofestablishedtownsineastern,central,andwesternregionsmeasuredbyruraleconomygrossincomein2000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自绘。镇分化数量占比情况Fig.6Differentiationofestablishedtownsineastern,central,andwesternregionsmeasuredbythefinancialrevenueofsmalltownsin2000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自绘。PlanningStudies规划研究城市规划CITYPLANNINGREVIEW2021年第45卷第5期VOL.45NO.5MAY.2021表1小城镇变化-分化的阶段特征及其形成机制Tab.1Stagecharacteristicsandtheinfluencingmechanismofsmalltown`schanginganddifferentiation分化阶段变化--分化的表现维度空间表现特征职能分工特征形成机制环境优势主导的变化积累期(明清-1949)市镇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市镇承担商品交换中心与基层社区交往中心的职能(1)东部小城镇具有交易以及运输成本更低的区域地理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2)人口、城镇的密集度高使东部具有较大规模潜力的生产资源和消费市场;(3)富庶的农业基础和开放的价值意识加速了东部小城镇工业化的启动普遍调整恢复期(1949-1957)小城镇个体人口规模减少集镇、建制镇整体交易功能下降统购统销、户籍二元分割制度整体上削弱了小城镇的综合性职能普遍发展波动期(1958-1978)镇数量先增后降,人口规模波动较大普遍成为绝对的政治中心,逐渐萎缩的经济中心职能(1)政社合一,乡镇数量随公社大幅增加;(2)片面以粮为纲、大跃进导致工农比例失调,政策压缩城镇数量和人口资源制度共同推动的分化形成期(1979-1983)镇数量增加,部分小城镇人口、城镇及经济规模增加职能分化出现,东部部分小城镇逐渐成为乡村区域内政治、经济、服务中心制度路径依赖下的明显分化期(1984-2001)镇平均规模扩大,总体数量增加,个体之间差距不断拉大职能分化现象愈加明显,城市化的跃升以及普通小城镇的下沉资料来源:笔者自绘。(1)改革开放初期中西部小城镇由于原材料资源优势获得了国家大量“三线”基础企业建设的原始推动力量,但这也使得东部小城镇在产业链占据了利润价值更高的有利位置(制造业)[14];(2)具有多重约束的乡镇企业崛起:既具有双轨经济体制下社队企业的发展基础,也在“自由理性”和“去路径依赖”的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形成了社区属性约束下的本地劳动力红利,大大促进了小城镇,尤其是东部地区小城镇的规模集聚能力(1)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开、分税制施行,规模集聚效应强的小城镇个体其劳动力、人口、公共资源能要素集聚的能力进一步跃升;(2)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开放、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一部分小城镇获得了转型调整和升级创新的机会,自身经济结构有了质的改变存在社会稳定、文化安全方面的风险[15]。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位序下沉,基层小城镇已经开始面临着下,这些后进小城镇一方面难以提升甚至巩固其在城镇化进程中“底部支座”的战略地位和“承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核心软实力的不断下降。若上启下”的城乡连接枢纽职能,使城镇化发展体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基层小城镇的发展将更加难以系与区域经济结构面临较大的基层塌陷风险;另寻找支点和动力,从而发生无法逆转的塌陷。一方面则在整体层面降低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效目前,既有的研究也较为关注于东中西部率,加大了通过资源要素有效整合带动基层社会之间的较大差距,集中的探索了以东中西区域分化为基础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及实践[16-18],尤其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山东半岛区域的个案研究和对中西部地区的借鉴研究较多[19]。但随着制度环境、资源基础、市场背景和意识观念的转变,共同发展的难度。2.2增长导向下的个体分化不再具有积极精准的引导意义2.2.1第一次分化后小城镇的发展乏力与低效分化过程中被迫下沉的普通小城镇,确实难以复增长制东部小城镇看似多元化但实质需要特定历史条件的发展模式[20]。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交通网络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小城镇由较为孤立与封经济发展水平是小城镇发展分化的重要衡量标准[22],是小城镇在分化过程中体现其要素集聚能力的重要表现。1983-2001年是“小城镇、大闭的状态转而或主动或被动地全面接入全域开放系统[21],若无合理、适当的路径引导,在国际、国内的双重资源和市场影响下,该类小城战略”的发展高潮期。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带动了乡村城镇化的进程,小城镇在该阶段实现了各类要素在空间上的原始积累,确立了小城镇层级镇的城镇规模位次将在因果积累的路径依赖中不在我国上世纪末城镇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小断下沉,其自身提升的动力不足,以及与中上位城镇数量基本稳定的时间节点相耦合,2002年过小城镇日益拉大的差距,将导致高度分化的现象后,建制镇镇均企业数量开始下降,企业从业人愈益普遍。在当前以层级传导式的空间治理体制数增速开始放缓,小城镇的经济发展规模总体开49乔晶耿虹小城镇从“分化”到“再分化”的价值内涵辨释始进入增长停滞期②(图7)。但是,并没有与经济要素的集聚趋势相匹配,小城镇的城镇空间规方向和周期造成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小城镇不具有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大规模和人口规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图8)。通模集聚的条件,“量”的积累对于大部分普通小过建制镇平均镇区规模与小城镇镇区人口规模、城镇来说具有现实难度。当前,乡村各类资源要人均住宅面积以及乡镇企业数量分别进行线性曲线拟合与Logistic拟合,拟合结果显示R2的拟合度大小依次为建成区户籍人口规模(线性拟合R2为0.981,Logistic拟合R2为0.989)、人均住宅面积(线性拟合R2为0.977,Logistic拟合R2为0.962)和乡镇企业数量(线性拟合R2为0.706,Logistic拟合R2为0.678)(表2)。该结果表明镇区空间规模的不断扩张与乡镇企业前期激增但是后劲动力不足的集聚形势拟合度并不高(R2越接近1表明二者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拟合度更高),但是与镇区户籍素越过小城镇向城市流动的状态将持续存在,小城镇个体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规模的增长方式具有普遍的现实难度。因此,对以个体最优为导向、要素集聚为内涵的小城镇分化的简单认知和相应的引导思路急需作出调整和改变。2.2.2要素集聚最大化认知导向下的分化结构已不具适应性分化并非发展目的,而是小城镇非均衡、差异化发展后必然的结果显现,是认知区域小城镇职能定位、制定发展路径的重要依据。诚然,人口的数量增长与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持续走高以个体最优化为导向崛起的东部地区小城镇具有却具有非常高的拟合度。然而相关调研显示,小绝对的辐射带动影响力:其镇均镇区人口规模为城镇镇域人口中近18%的人口外出务工,严重的外流比例甚至可达六成[23]。而与此同时,人均住房建设面积却在持续走高(图9)。由此发现,自2002年乡镇企业发展放缓甚至停滞以来,小城镇空间的低效扩张现象较为明显。当下,城镇化浪潮及其回波效应对于大量普中西部小城镇的近2倍,财政收入是中西部小城镇的近7倍,镇均企业数量是中西部的2.5倍,集聚了相当规模的经济要素和人口要素,仅2000-2010年期间东部小城镇对我国城镇化的贡献率就是中西部总和的1.3倍③。但是小城镇的职能和定位并不仅仅依据要素集聚的个体规模而制定。如通小城镇,尤其是中西部小城镇各类要素流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小城镇(表3),其经济发展50图71996-2011年我国建制镇镇均企业数量及企业从业人数Fig.7Averagenumberofenterprisesofestablishedtownsandthenumberofenterpriseemployeesfrom1996to2011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历年建制镇统计年鉴自绘。图81990-2014年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和建成区户籍人口规模统计Fig.8Averagebuilt-upareaandtheregisteredpopulationofestablishedtownsfrom1990to2014注:缺乏2003年数据。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历年城乡统计年鉴自绘。PlanningStudies规划研究城市规划CITYPLANNINGREVIEW2021年第45卷第5期VOL.45NO.5MAY.2021表21990-2012年建制镇镇均城镇规模与人口、人居住宅面积、乡镇企业规模的曲线拟合结果Tab.2Curvefittingrelationbetweentheaverageconstructedareaandpopulation,percapitaresidentialarea,andscaleoftownshipenterprisesfrom1990to2012因变量:建成区面积;自变量:建成区人口方程线性Logistic模型汇总参数估计值R20.9810.989F987.2881712.175因变量:建成区面积;自变量:人均住宅面积方程线性Logistic模型汇总参数估计值R20.9770.962F811.080478.513因变量:建成区面积;自变量:乡镇企业数量方程线性Logistic模型汇总参数估计值R20.7060.678F45.61739.917资料来源:笔者自制。df111df111df111规模、速度与内地相去甚远,但其屯垦戍边的特殊城镇职能却无法以要素集聚度过低而改变甚至分化淘汰。即使是东部沿海的普通小城镇,如浙江省兰溪市马涧镇,要素集聚在空间上的规模增长趋势也并不显著,但其就地城镇化的能力却在逐年升高,在2015年达到52.27%。可见不论是中西部的普通小城镇,还是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东部小城镇,单一以个体要素集聚程度的最大化或发展水平最优化难以精准认知小城镇的职能和定位,容易造成小城镇差异化发展引导路径的偏差。另一方面,小城镇集聚规模的“量”是静态的个体概念,小城镇的职能和定位则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持续性和动态性,因此若以个体“量”df21919df21919df21919Sig.0.0000.000Sig.0.0000.000Sig.0.0000.000常数-85.7320.043常数-99.5390.047常数-154.2040.069b10.0281.000b19.0940.933b10.1230.999图91990-2015年小城镇人均住房建设面积统计Fig.9Percapitahousingconstructionareainsmalltownsfrom1990to2015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历年城乡统计年鉴自绘。在小城镇分化中的位次去判定小城镇发展的职能行框架性解释,是突破目前亟待改善的固有分层和定位,其实质是以片面的、静态化测度去衡量结构及相应思维模式的思想探索,为实现推进基整体性的动态化状态,不具有可持续的表征性和层小城镇在新的区域精准分工体系中找准定位、科学的引导性。助推新时期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目标提供理论3分工演化视角下小城镇从“分化”到“再分化”的理论解释依据。3.1分化:多重约束良性互促下个体在区域分工中的空间尺度跃迁如前文所述,空间集聚增长导向下的区域小城镇分化在宏观和个体层面的表现特征,分化与个体分化已经显现出不持续、不适应的问本质上是从个体积累到宏观结构的全面显现,题,尤其是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流空间创造的虚拟集聚已脱离物质空间的实体集聚为镇村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动力[24]。因此,引导具有公正、充分、具有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再分化”,其形成机制是个体在多重因素良性约束下的规模集聚引致其在区域分工中的空间尺度跃迁④,进而促成整体分工演化(图10)。基于赫克歇尔(E.Hechsher)与俄林(B.C.Ohlin)的资源要素禀赋推动小城镇完成新一轮的分工演化,才是重塑新理论,原始资源的先天性差异促使大部分东部小时期小城镇发展地位的可行路径。本文以分工演城镇在区域初始分工时便占据了利润较高的产业化的视角对小城镇从分化到再分化的价值内涵进结构位序,奠定了小城镇分化的宏观区域格局。51乔晶耿虹小城镇从“分化”到“再分化”的价值内涵辨释表3东中西部小城镇个案近十年规模变化趋势对比Tab.3Comparisononthetrendofthesmalltowns`scaleinthepast10yearsineastern,central,andwesternregionsGDP(亿元)镇区常住人口(万人)2005年2010年2015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城镇名称镇区规模(hm2)浙江省马涧镇63.1886.9893.58湖北省刘猴镇新疆三十四团42.656.662.8180102.5213.480.360.220.620.450.521.040.510.951.027.86.21.4715.19.31.9724.923.27.32资料来源:作者自制。52图10小城镇分化的形成机制Fig.10Formationmechanismofthesmalltowns`differentiation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具体来看,东部小城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较环境变化来看,决定区域初始分工的约束条件、高的人口与城镇密度,相比其他小城镇在生产运约束力度、约束向度均已发生变化,因而对小城输成本、劳动力潜力、消费需求等方面具有更为镇在区域初始环境中的地位判断标准也将随之发明显的优势,因此,其区域初始分工的优势是在生改变。从整体分工演化的内涵来看,再分化是资源约束与环境约束之间的良性互促关系中形成约束变化后小城镇从空间尺度的跃迁转向区域价并稳定。而制度约束的力量,在改革开放初期,值的跃迁(图12)。相比第一次分化,空间尺度跃本身具有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引导偏向,另一方面,在初始分工优势明显的小城镇自身的高效反馈和转化下,制度约束与市场力量的嵌入形成迁失败的普通小城镇目前面临的是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冲突、公共资源在市场与制度双重作用下的持续外流。并且,随着交通、信息等时空网合力,使得优势小城镇在开放性的竞争中获取更络的不断完善与向下延伸,虽然小城镇与外界联多机会参与到更大空间尺度的区域经济分工格局系的途径增加、成本降低,但总体上资源约束的中,在因果循环的累积效应中完成了个体在区域收紧和环境约束的放松对第一次分化中位序下沉分工结构中的空间尺度跃迁(图11)和自身经济结的小城镇来说并非有利的条件变化,有限的原始构的转型升级,从内部拓宽了自身与外界在社积累在流通成本更低、范围更广的环境中更容易会、产业、服务、信息等多方面衔接的规模和尺面临因持续外流而带来的收缩与下沉。因此,再度,并在不断强化的路径依赖中巩固了在分化结分化中,区域初始的分工位置无法仅以个体的规构中的位序。模位序进行衡量和判定,而应当综合评判小城镇个体在区域发展中所创造的价值,包含经济、社3.2再分化:约束变化后个体在区域分工中的价值跃迁会、环境、生态、安全等多方面的原生价值及其随时间变化积累的潜在价值。在目前小城镇普遍小城镇的再分化虽然仍会在资源、环境和面临规模收缩、活力缺失的发展现状下,区域初制度的多重约束下进行,但是不论是对于第一次始分工判定内涵的扩展能够更科学、更精准的在分化中被“剩余”的小城镇,还是从当前的发展区域价值层面明确和细化基层小城镇在区域发展PlanningStudies规划研究城市规划CITYPLANNINGREVIEW2021年第45卷第5期VOL.45NO.5MAY.2021中的分工,促进小城镇层级内部的异质性分工从两极化向多元化、网络化转变,适应当前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推进城镇化的网络结构环境。同时,受制于小城镇在我国层级式空间治理体系的末端位次,公共资源的配置与传导仍然将直接影响小城镇未来的发展。而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环境下,小城镇对制度政策的反馈将更加敏感和迅速,影响也将更为广泛。因此,如何促进要素在小城镇再分化过程中的有序流动,实现小城镇在区域分工中的价值跃迁,是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的重要问题。在个体层面,合理充分的再分化表现为小城镇自身具有自组织、可持续、适应性的发展系图11小城镇分化后的区域分工空间尺度跃迁示意Fig.11Regionaldivisioninspatialscaletransitionafterthedifferentiationofsmalltowns资料来源:笔者自绘。统,区域层面则表现为分工明确、协作高效的结构的、合理的具有适应性的纠偏。体系。当然,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和部分小城镇的收缩甚至衰败是不可避免的,再分化的过程也是通过更加精准科学的标准筛选小城镇,从而进行合理4.1从“量”到“质”,针对根本性职能进行品质化提升“优胜劣汰”的过程,以便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如上所述,随着个体要素积累的“量”对小在不影响基层社会稳定的情况下更具针对性和有城镇发展分化促进作用的减弱,以及普通小城镇53效性,契合当下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面对增“量”的疲态,对“再分化”中小城镇在区域分工中的综合价值认知应从对“量”的位序4小城镇合理“再分化”的价值内涵差距向“质”的精准化识别转变,强调小城镇在区域中的根本性职能。所谓“质”的精准化不仅从分工演化的视角来看,能否正确把握小指目前“特色小镇”所倡导的以旅游、历史、工城镇再分化的价值内涵,关系到小城镇能否形成业、商贸等个体特色产业和文化而彰显出的差异合理、充分的再分工结构。小城镇从“分化”到化、个性化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小城镇对区域“再分化”的价值内涵转型实质上是在约束条件发展所起到的个性化贡献,尤其是对广大乡村地变化的背景下对小城镇在区域分工中的综合价值区的多元化影响作用。如公共服务中心、电商物进行适应性评判和认知的过程。因此,要在当下流组织中心、粮食主产区技术支持中心、生态涵区域发展环境和城镇化背景的综合考量下,针对养地服务中心等。另外,在目前资源约束条件普目前分化的价值内涵认知所体现出的在个体层面遍收紧的情况下,依托个体要素禀赋的“特色”的局限性和区域层面的片面性思路,进行适度打造一方面具有现实难度,极易导致一些小城镇乔晶耿虹小城镇从“分化”到“再分化”的价值内涵辨释图12小城镇再分化后的区域分工价值跃迁示意Fig.12Regionalvaluetransitionaftertheredifferentiationofsmalltowns资料来源:笔者自绘。54为了当前“特色”打造的利益或目标而以牺牲未而使得普通小城镇在封闭结构中的固定分工模来自身在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式也可以在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指导下进行区域能力为代价;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小城镇陷入因为性、差异化分工,特别是根据区位与发展基础条刻意避免同质化的现象而忽略了通用化、类型化件,在明确小城镇对外衔接的空间尺度的基础发展和建设的合理性与适用价值,为了追求刻意上,综合考量小城镇在经济产业分工、公共服务的“特色”和“差异”而忽略了小城镇的本质是能级、社会公平意义、粮食安全保障、文化传承城乡体系中的结构中心,是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经目标、生态涵养价值等多方面的职能和价值,引济体,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是衔接城导小城镇在开放的层级结构中形成多元互补、协乡治理体系的关联层级。突出差异意识,是为了作高效的分工结构,使其适应当下区域经济发展使普通小城镇在区域分工中跳出量化思维而对其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宏观环境,进而在再分化中稳定基层作用的肯定,并通过基础建设投入以及获得新的异质化、特质化或者优质化发展机会。部分地区进入脱贫后振兴发展的引导,对其基层核心职能进行功能强化与效率提升。如果说在第5结论一次分化中,一部分小城镇依靠时势与区位优势已经完成了在区域分工中的空间尺度跃迁,极大在劳动分工更为细密的新经济时期,小城地发挥了其“城市性”的上位对接职能,体现了镇再分化的内涵价值应当得到更加精准的认知,其要素集聚的高能与高效,那么,再分化则是使才能达到促进区域分工结构合理化、城乡高质量小城镇整体上能够公平公正地参与区域分工,以发展的目的。在国家城市发展战略与区域城镇群社会保障、文化自信、生态文明的全局视野,对发展格局基本定型、城镇化日益重视“质”的今其必须承担的基层职能进行针对性品质强化,对天,个体最优化导向下的要素集聚规模指标已经其可能承担的区域职能进行差异化引导、培育与不再对分化具有全面、准确与可持续的表征与解提升,通过政策保障的充分、及时,稳定、优释作用。同时在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共识质、持续地发挥其基层综合支撑与服务作用。下,把小城镇的发展分化导向以公平公正,协4.2引导小城镇适应动态性、网络化的区域分工结构调、稳定、健康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基础职能担当和区域分工职责为差异化发展任务的再分化道路,在区域整体框架内,通过专项优化,使弱者从社会发展背景来看,资源要素的流动由不再弱,通过能者多劳,使强者愈奋强,通过异于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以及大交通、大数质化、特质化、优质化的针对性引导和靶向性干据等新兴产业与技术革命的出现而产生了深刻的预,使小城镇再分化的整体价值内涵得到全面提变革,传统意义上局限于行政区划的城镇村体系升,便成了非常重要的现实任务。从分工演化的的层级关系在某些功效领域已经被突破,要素流视角来看,通过解析小城镇发展分化的约束条件动和能量传递的网络化、开放性特征更加明显。及其变化,可以基本明确再分化的根本任务是由任意小城镇个体,都将有可能、也必须参与到更个体在区域分工中的空间尺度跃迁向价值跃迁的大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反之,小城镇个体的优胜转变,应当以区域化、网络化的新视角,甚至是劣汰也将变得可能且将更深刻地影响到区域资源要素的内部流动。因此,应突破目前以个体发展国家粮食安全、地区生态安全、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保护、社会安全稳定等方面的综合性、全面水平或发展质量最优化为目标,而对小城镇个体性视角,细化认知、综合判别小城镇在区域发展进行的封闭式、割裂式的体系结构建设的引导中的分工价值,避免过分关注经济规模集聚与思路,因为其本质上仍属于静态的区域均衡发展极化发展的现实成效,而忽略可能造成的社会安思路,没有突破第一次分化中以规模位序作为小全、文化传承、基层保障等其他方面的风险,最城镇区域价值判断的内涵认知,具有一定的孤立终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缺陷并难以逆转。性、片面性和静止性,可能因此而忽略个体发展明确再分化价值内涵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加准确、高效而区域价值低能,或当前利益高效而未来运全面、公正地认知各类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价行失效,等等诸如此类的失调性问题,进而影响值,合理引导区域内小城镇的分工合作。同时,对小城镇以及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判断和治理能够有效、有针对性、适度的干预小城镇在城镇决策。因此,小城镇再分化内涵认知的区域性和动态性视角将十分重要,尤其是随着交通、信息、数据与智能技术向广大乡村的深入,生活服化进程中的优胜劣汰,以公平公正、机会均等为区域发展原则[25],以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升小城镇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中提供贡务圈范围日益扩大,这种区域性与动态性的视角不仅必要而且在技术上也日益具有可操作性,从献的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以实现各类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既协调互助又各擅其能地充分发挥PlanningStudies规划研究城市规划CITYPLANNINGREVIEW2021年第45卷第5期VOL.45NO.5MAY.2021其基础稳定作用和区域战略价值。CityPlanningReview,2019,43(10):22-28.注释(Notes)①马克思的社会阶层理论主要强调社会阶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原始生产资料的占有量及占有能力不同而产生的,并且会对社会整体的运行造成消极影响。迪尔凯姆的社会分工论则强调分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提出以社会个体的职业地位作为评判分化的标准;韦伯的多元分层与社会分化理论强调综合考量经济标准、社会标准和政治标准多元因素对分化的影响,并认为经济标准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综合前两者对分化功效性的观点,认为社会分化的功效性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②以历年中国建制镇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计算得。③数据由《乡镇企业统计年鉴》与《建制镇统计年鉴》计算,由于乡镇企业统计年鉴数据缺失,因此数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④“跃迁”的概念源自于物理学,是用于描述粒子从低(高)能态跳跃至高(低)能态的变化过程。而小城镇由于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从区域分工中的低能级向高能级转变的过程,与物理学中“跃迁”的概念具有相同的内涵(聚焦于从低能态向高能态的状况),因此借此概念阐述小城镇分化的个体表现形式。参考文献(References)[1]冯晓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风险与分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FENGXiaoping.ResearchonRiskandDifferentiationofLandlessFarmersDuringUrbanization:ACaseStudyofDVillage[D].Wuhan: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2012.[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ZHENGHangsheng.IntroductiontoSociology(NewlyRevisedVersion)[M].Beijing:ChinaRenminUniversityPress,1994.[3]王正新.小城镇的分化趋势评价及分化类型--以浙中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09(7):63-67.WANGZhengxin.TheAssessmentoftheDifferentiationTrendandtheDifferentiationTypesofSmallTowns:TaketheCentralRegioninZhejiangProvinceasanExample[J].UrbanProblems,2009(7):63-67.[4]韩伊迪.商洛市小城镇分化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HANYidi.StudyontheDifferentiationandDevelopmentofSmallTownsinShangluoCity[D].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2020.[5]柳中杰.小城镇分化现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发[J].社会主义研究,2008(2):82-84.LIUZhongjie.TheInspirationfortheConstructionofSocialistNewCountrysidebytheDifferentiationofSmallTowns[J].SocialismStudies,2008(2):82-84.[6]陈前虎,潘兵,司梦祺.城乡融合对小城镇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J].城市规划,2019,43(10):22-28.CHENQianhu,PANBing,SIMengqi.InfluenceofUrban-RuralIntegrationonRegionalSpecializationDivisionofSmallTowns:ACaseStudyofZhejiangProvince[J].[7]王正新.解读小城镇分化[J].小城镇建设,2004(11):47-49.WANGZhengxin.AStudyonDifferentiationofSmallTowns[J].DevelopmentofSmallCities&Towns,2004(11):47-49.[8]秦尊文.小城镇道路:中国城市化的妄想症[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64-69.QINZunwen.DevelopmentofSmallTowns:DelusionalDisorderofUrbanizationinChina[J].ChineseRuralEconomy,2001(12):64-69.[9]郑静,陈革.论大城市、小城镇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对当前城市化政策的思考[J].规划师,2000(5):90-95.ZHENGJing,CHENGe.CommentonUrbanizationPolicy[J].Planners,2000(5):90-95.[10]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013(7):47-52.SHIYishao.New-TypeUrbanizationandSmallTownDevelopmentinChina[J].EconomicGeography,2013(7):47-52.[11]李兵弟,郭龙彪,徐素君,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给小城镇十五年发展培育期[J].城市规划,2014(3):9-13LIBingdi,GUOLongbiao,XUSujun,etal.TakingthePathofNew-TypeUrbanization,OfferingSmallTownsaFifteen-YearFosteringPeriod[J].CityPlanningReview,2014(3):9-13.[12]张立.新时期的“小城镇、大战略”--试论人口高输出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机制[J].城市规划学刊,2012(1):23-32.ZHANGLi.SmallTownsButGrandStrategies:AStudyontheDevelopmentofSmallTownsinProvinceswithNetOut-Migiration[J].UrbanPlanningForum,2012(1):23-32.[13]蓝万炼.论乡村工业的未来与农村小城镇的发展阶段[J].经济地理,2001(6):684-689.LANWanlian.OnFutureofRuralIndustraliaztionandStageofSmallRuralTownDevelopment[J].EconomicGeography,2001(6):684-689.[14]梁继凯.改革开放后小城镇演进的经济学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8.LIANGJikai.EconomicsAnalysisoftheEvolutionofSmallTownAfterReformandOpeningUp[D].Taiyuan:ShanxiUniversityofFinance&Ecnomics,2008.[15]乔晶.大都市地区镇村关系重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QIAOJing.ResearchontheReconstructionofRelationsBetweenTownsandVillagesinMetropolitanAreas:ACaseStudyinWuhanCity[D].Wuhan: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2019.[16]罗震东,何鹤鸣.全球城市区域中的小城镇发展特征与趋势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城市规划,2013(1):9-16.LUOZhendong,HEHeming.Studyon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andTrendsofSmallTownsintheGlobalCity-Region:ACaseStudyonYangtzeRiverDelta[J].CityPlanningReview,2013(1):9-16.[17]杜宁,赵民.发达地区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互动发展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1(1):28-36.(下转第82页)55乔晶耿虹小城镇从“分化”到“再分化”的价值内涵辨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此外,对于不同的“市”,其空间治理体系基础及未来合理方案本就应存在差异,“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深度不存在“唯一答案”,如何因地制宜地提出建议,也有待进一步的比较研究。(本文为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编制征文优秀论文。)注释(Note)①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参考文献(References)[1]王新哲.地级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地位与作用[J].城市规划学刊,2019(4):31-36.WANGXinzhe.ThePositionandFunctionofTerritorialMasterPlanofPrefecture-LevelCities[J].UrbanPlanningForum,2019(4):31-36.[2]赵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逻辑及运作策略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9(4):8-15.ZHAOMin.OntheConstructionLogicandImplementationAgendaoftheTerritoryDevelopmentPlanningSystemofChina[J].UrbanPlanningForum,2019(4):8-15.[3]潘海霞,赵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历程、基本内涵及主要特点[J].82城乡规划,2019(5):4-10.PANHaixia,ZHAOMin.OntheReformCourse,BasicContentsandMainFeaturesofTerritoryPlanningSystemofChina[J].UrbanandRuralPlanning,2019(5):4-10.[4]杨浚,边雪.从规划编制到实施监督的贯通与协同--兼论北京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J].北京规划建设,2019(4):10-14.YANGJun,BIANXue.LinkageandCoordinationfromPlanningFormulationtoImplementationSupervision:AlsoontheConstructionofBeijing`sTerritorialPlanningSystem[J].BeijingPlanningReview,2019(4):10-14.[5]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武汉样本”[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9(9):24-27.“WuhanSample”forTerritorialPlanningatCityandCountyLevel[J].InformatizationofChinaConstruction,2019(9):24-27.[6]杨保军,陈鹏,董珂,等.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J].城市规划学刊,2019(4):16-23.(上接第55页)DUNing,ZHAOMin.OntheInteractiveDevelopmentBetweenRuralIndustrialClustersandTownshipsinCostalProvincesofChina[J].UrbanPlanningInternational,2011(1):28-36.[18]罗小龙,张京祥,江晓峰.苏南模式变迁中的小城镇发展及其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0(5):26-27,40-79.LUOXiaolong,ZHANGJingxiang,JIANGXiaofeng.TheFluxoftheSunanModelandTownDevelopment[J].UrbanPlanningForum,2000(5):26-27,40-79.YANGBaojun,CHENPeng,DONGKe,etal.FormationoftheNationalTerritoryDevelopmentPlanningSystemUndertheBackgroundofEcologicalCivilization[J].UrbanPlanningForum,2019(4):16-23.[7]张京祥,夏天慈.治理现代化目标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变迁与重构[J].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040-2050.ZHANGJingxiang,XIATianci.TheChangeandReconstructionofSpatialPlanningSystemUndertheGoalofModernNationalGovernance[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19,34(10):2040-2050.[8]刘卫东.经济地理学与空间治理[J].地理学报,2014,69(8):1109-1116.LIUWeidong.EconomicGeographyforSpatialGovernance[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4,69(8):1109-1116.[9]杨保军.城市规划30年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0(1):14-23.YANGBaojun.UrbanPlanning30Years:ReviewsandProspects[J].UrbanPlanningForum,2010(1):14-23.[10]本刊编辑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规划编制的思考学术笔谈[J].城市规划学刊,2019(5):1-13.EditorialDepartmentofUrbanPlanningForum.ThoughtsonPlanningFormulationUndertheBackgroundoftheReformofTerritorialandSpatialPlanningSystem[J].UrbanPlanningForum,2019(5):1-13.[11]张洪巧,何子张,朱查松.基于空间治理的国土空间规划强制性内容思考--从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实效谈起[J].规划师,2019,35(13):21-27.ZHANGHongqiao,HEZizhang,ZHUChasong.AReflectionontheMandatoryContentofTerritorialSpatialPlanning:DiscussionontheEfficacyoftheMandatoryContentofUrbanMasterPlan[J].Planners,2019,35(13):21-27.[22]卢道典,袁中金.苏南小城镇发展分化与整合模式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9(4):31-35.LUDaodian,YUANZhongjin.AStudyontheDifferentiationandIntegrationofSmallTownsinSunan[J].DevelopmentofSmallCities&Towns,2009(4):31-35.[23]赵晖.说清小城镇-全国121个小城镇详细调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18-23.ZHAOHui.TalkaboutSmallTowns:ADetailedSurveyof121SmallTownsAcrosstheCountry[M].Beijing:ChinaArchitecture&BuildingPress,2017,18-23.[24]罗震东.新兴田园城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镇化理论重构[J].城市规划,2020,44(3):9-16,83.LUOZhendong.E-GardenCity:ReconstructionofUrbanizationTheoryintheMobileInternetEra[J].CityPlanningReview,2020,44(3):9-16,83.[25]陈实,耿虹,乔晶.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小城镇再分化内涵解析[J].规划师,2019,35(10):12-17.CHENShi,GENGHong,QIAOJing.AnAnalysisoftheConnotationofRe-DifferentiationofSmallTownsBasedonInterpretativeStructur[J].Planners,2019,35(10):12-17.[19]李广斌,王勇,谷人旭.我国中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滞后原因探析[J].城市规划,2005(10):40-44.LIGuangbin,WANGYong,GURenxu.ReasonsofSlowDevelopmentofSmallTownsinMidwestChina[J].CityPlanningReview,2005(10):40-44.[20]赵西君,刘科伟.东部小城镇发展模式对西部小城镇开发的借鉴意义[J].商业经济,2004(7):18-20.ZHAOXijun,LIUKewei.AStudyontheDevelopmentofWesternSmallTownbyUsingtheExperienceofEasternSmallTownsasReference[J].BusinessEconomy,2004(7):18-20.[21]王士兰,游宏滔,徐国良.培育中心镇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规律[J].城市规划,2009,33(5):69-73.WANGShilan,YOUHongtao,XUGuoliang.CultivatingCentralTownsistheNecessaryRuleintheUrbanizationofChina[J].CityPlanningReview,2009,33(5):69-73.TerritorialPlanning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CITYPLANNINGREVIEW2021年第45卷第5期VOL.45NO.5MAY.2021